《岭梅每岁十月先开今立春后过岭而花极繁盛山僧云去冬风雪严寒花迟两月前此未有也》
时间: 2025-04-27 22:44: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多谢千株岭上梅,
故人不到不先开。
耐寒气得中原正,
破梦春随使节回。
山寺云深封薜荔,
岩扉径滑瘗莓苔。
只愁别后遥相忆,
未必花时我便来。
白话文翻译
感谢那千株岭上的梅花,
因为故人未到,它们不愿提前开放。
耐寒的梅花在中原正盛开,
春天的使者打破了梦境归来了。
山寺的云雾深锁薜荔,
岩石的门径滑溜,掩埋了莓苔。
我只担心离别后遥遥相忆,
未必在花开时节我能赶来。
注释
- 岭:山脊,指的是高山或丘陵。
- 梅:梅花,象征坚贞和清高,耐寒的花卉。
- 耐寒气:能够忍受寒冷的气候。
- 春随使节回:春天像使者一样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薜荔: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山间的幽静。
- 莓苔:苔藓,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植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崶(1677-1747),字子真,号双溪,清代诗人。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未能及时相聚的惋惜之情,反映了清代文人对春天的期盼与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线,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以及对友人相聚的思念。开篇“多谢千株岭上梅”表达了对梅花的感激,梅花在寒冬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中提到“故人不到不先开”,则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梅花不愿在友人未到时提前绽放,流露出诗人与友人深厚的情谊。
“耐寒气得中原正,破梦春随使节回”一联,描绘了梅花在寒冷气候中的坚韧与生机,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春天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自然的复苏,也意味着人际关系的重新联系。接下来的“山寺云深封薜荔,岩扉径滑瘗莓苔”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静谧和幽深的气氛,使人感受到一种隐逸的情怀。
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担忧和期盼,尽管离别在即,但对友谊的珍视让人期待再次相见的时刻。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描绘,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怀和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谢千株岭上梅:感谢那些在岭上盛开的梅花,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
- 故人不到不先开:梅花不愿意在故人未到时就绽放,显示了情感的深厚。
- 耐寒气得中原正:梅花在寒冷的气候中盛开,象征着坚韧。
- 破梦春随使节回:春天的到来仿佛是使者带来的好消息,预示着新生。
- 山寺云深封薜荔:描绘山寺的幽静,营造出隔世的感觉。
- 岩扉径滑瘗莓苔:山间小路滑溜,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 只愁别后遥相忆:担心离别后的思念,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
- 未必花时我便来: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但又有些不确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比作友谊的象征。
- 拟人:梅花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对故人的思念。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友情与自然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激、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友谊的珍惜。通过自然的描写,诗人传递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朋友的情谊在时间与空间中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
- 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生。
- 山寺:体现了隐逸与宁静的生活。
- 薜荔与莓苔:象征自然的幽静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岭上梅”指的是什么?
- A. 桃花
- B. 梅花
- C. 杏花
- D. 柳树
-
诗人为何担心“未必花时我便来”?
- A. 因为他会迟到
- B. 因为他不喜欢梅花
- C. 因为他和朋友之间的相聚不确定
- D. 因为他要去旅行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梅》 - 王冕
- 《梅花落》 - 冯梦龙
诗词对比
- 韩崶的《岭梅》与王冕的《早梅》,两首诗都描写梅花,但前者更侧重于友情与思念,后者则强调梅花的孤傲与坚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