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至太原》
时间: 2025-01-11 08:3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至太原
作者: 李益 〔唐代〕
炎祚昔昏替,皇基此郁盘。
玄命久已集,抚运良乃艰。
南厄羊肠险,北走雁门寒。
始于一戎定,垂此亿世安。
唐风本忧思,王业实艰难。
中历虽横溃,天纪未可干。
圣明所兴国,灵岳固不殚。
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
白话文翻译
过去的辉煌已经消逝,皇权的基础如今郁郁葱葱。
命运早已汇聚,但治理国家却极为艰难。
南方的灾难如羊肠小道般险峻,北方的雁门则寒风凛冽。
一旦建立起军队的力量,便能够安定亿万世代。
唐朝的风气本是忧虑和思考,王业的建立实在艰难。
中原虽遭遇横溃,天命却难以改变。
圣明之君所建立的国家,灵山之岳依旧巍峨不倒。
啊,薄幸的游子,这些话语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注释
- 炎祚:指帝王的统治或光辉。
- 皇基:指皇权的基础。
- 玄命:指天命、命运。
- 抚运:治理国家、管理政务。
- 羊肠:形容南方险恶的道路。
- 雁门:指北方寒冷的地方。
- 戎:指军队。
- 亿世:无数代。
- 唐风:指唐朝的风气。
- 中历:指中原地区的历史。
- 天纪:指天命或命运。
- 圣明:指明君。
- 灵岳:指高山,象征国家的稳固。
典故解析
- 南厄羊肠险:借用南方的地形特征,形容政治的险恶。
- 北走雁门寒:提到雁门,象征北方的严寒和危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字次山,号云阳,原籍陇西。李益以五言、七言绝句见长,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唐代中期,正值唐朝盛世,但政治动荡和外侵威胁并存。作者借此诗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希望。
诗歌鉴赏
《北至太原》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政治思考,展现了唐代盛世下的忧虑与希望。开篇便以“炎祚昔昏替”引入,指出曾经的辉煌已然消逝,令人感慨。接着描绘了治国的艰难与挑战,尤其是南北方的险恶环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安定。
诗中“始于一戎定,垂此亿世安”一句,表明了作者对建立稳定政权的渴望,表达了通过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宁的观点。同时,诗人对唐风的忧虑和王业的艰难感同身受,显示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
最后的“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则是对历史的呼唤,提醒后人铭记历史教训,珍惜国家的安宁。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展现了李益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与对国家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炎祚昔昏替:历史的辉煌已然消逝,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皇基此郁盘:皇权的基础依然稳固,暗示未来的希望。
- 玄命久已集:命运的汇聚已久,表明时局的复杂。
- 抚运良乃艰:治理国家极为艰难,反映出政治的挑战。
- 南厄羊肠险:南方的灾难如险道般,象征着困境。
- 北走雁门寒:北方寒冷,暗含对外敌的警惕。
- 始于一戎定:军队的力量将为国家带来安宁。
- 垂此亿世安:希望能安定亿万后代。
- 唐风本忧思:唐朝的文化中充满忧虑。
- 王业实艰难:建立王朝是极其艰难的事情。
- 中历虽横溃:中原虽然遭遇变故。
- 天纪未可干:天命尚未改变,未来仍有希望。
- 圣明所兴国:明君所建立的国家是有希望的。
- 灵岳固不殚:高山象征的国家稳固依旧。
- 咄咄薄游客:对游子的呼唤,提醒历史的重要性。
- 斯言殊不刊:这些话语将永远流传。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展现了对称美。
- 比喻:如“南厄羊肠险”,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险恶的环境。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表现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忧虑,揭示了在盛世背后潜藏的危机,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炎祚: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衰落。
- 皇基:代表着国家的稳定与希望。
- 羊肠:形容险恶的环境,隐喻政治局势的复杂。
- 雁门:象征北方的严寒与外敌威胁。
- 戎:代表军队的力量,暗含对战争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厄”指的是哪种环境?
- A. 和平安宁
- B. 险恶的道路
- C. 兴盛的经济
- D. 文化繁荣
-
“始于一戎定”中“戎”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
- B. 军队
- C. 文化
- D. 经济
-
诗中提到的“灵岳”象征着什么?
- A. 国家稳定
- B. 战争
- C. 历史
- D. 经济
答案
- B. 险恶的道路
- B. 军队
- A. 国家稳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的作品,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
- 《春望》: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国家动荡带来的忧虑。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李益的作品在历史感与情感上有相似之处。李白在《将进酒》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洒脱,而李益则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两者虽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李益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