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一作李端诗)》

时间: 2025-01-11 08:57:56

东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时。

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

浩渺风来远,虚明鸟去迟。

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

别叶传秋意,回潮动客思。

沧溟无旧路,何处问前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一作李端诗)

东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时。
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
浩渺风来远,虚明鸟去迟。
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
别叶传秋意,回潮动客思。
沧溟无旧路,何处问前期。

白话文翻译

向东望去,太阳在扶桑升起,不知何年才能到达那里。
一只小船在雨露中行驶,滔滔江水隔断了华夏与夷族。
浩荡的风远远吹来,空中的鸟儿飞得迟缓。
长长的波浪静静地映着云月,孤岛上宿营的旗帜独自飘扬。
离别的树叶传递着秋天的情意,潮水回转引起了游子的思绪。
大海无旧路可寻,何处可以问起往日的时光。

注释

  •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着东方的太阳。
  • 片帆:指小船的帆,寓意着旅途中的孤独。
  • 华夷:指华夏与夷族,泛指中原文化与外族的对比。
  • 浩渺:形容广阔无边,通常用于描写大海或天空。
  • 别叶:落叶,象征着离别、秋天的到来。
  • 沧溟:指大海,强调其深邃与无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益,唐代诗人,字贞白,号青山,生于今陕西省,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离别之情。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正值朝廷与新罗的外交关系日益紧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使新罗的中丞的祝福与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李益的《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出深沉的思乡与离愁。开篇以“东望扶桑日”引入,既表明了友人出行的方向,又暗示了前路的遥远与艰难。诗中“片帆通雨露”描绘了旅途中孤独的景象,反映出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

随着诗的推进,李益通过“浩渺风来远”与“虚明鸟去迟”描绘了无尽的海洋与空中的鸟,传达了离别后的孤独感与忧伤。而“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仿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被距离和时光所隔断。

最后两句“沧溟无旧路,何处问前期”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惋惜,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展现出李益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与不舍之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望扶桑日:向东望去,扶桑的太阳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
    • 何年是到时:不知何年才能到达那里,表达了对未来的渺茫。
    • 片帆通雨露:小船在雨露中航行,暗示旅途的艰难。
    • 积水隔华夷:江水滔滔,隔断了文化的交流。
    • 浩渺风来远:浩荡的风吹来,象征着远方的旅途。
    • 虚明鸟去迟:空中的鸟飞得迟缓,传递出离别的孤独感。
    • 长波静云月:波浪静静,云和月的映衬,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孤岛宿旌旗:孤岛上宿营的旌旗,暗示着孤寂与离别的心情。
    • 别叶传秋意:秋天的树叶在传递离别的情感。
    • 回潮动客思:潮水回转,引发了游子的思念。
    • 沧溟无旧路:大海无旧路可寻,表现出失落与无奈。
    • 何处问前期:不知何处可以追问往日的时光,充满了对过去的惋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洋比喻为无尽的旅途。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浩渺风来远,虚明鸟去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出浓厚的离愁别绪。

意象分析

  • 扶桑: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片帆:表达孤独与旅途的艰辛。
  • 雨露:象征着自然的恩惠与友人的祝福。
  • 沧溟:代表着广阔无边的大海,隐喻人生的艰难与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望扶桑日”中的“扶桑”指代什么?

    • A. 太阳
    • B. 东方的植物
    • C. 方向
    • D. 文化交流
  2. “何处问前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往昔的追忆
    • C. 对友人的祝福
    • D. 对旅途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李益的离别情感与王维的送别诗相比,李益更加强调了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而王维则更注重友谊的深厚情感。王维的诗中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而李益的作品则更多地呈现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