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惠泉》
时间: 2025-01-26 03:01: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门惠泉
苏辙 〔宋代〕
泉源何从来,山下长溪发。
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
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
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
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
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
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
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
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白话文翻译:
泉水的源头究竟来自何处?山下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涌出。
这泉水本来是没有目的的,究竟是谁让它如此激烈地流淌?
在茫茫九天之下,巨大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叶小舟。
如果所有的水都变成泉水,土地又怎能承受得了?
这泉水在众多的水中,独独不容许污浊的存在。
涓涓细流自上而下倾泻,清澈的水面在阳光下闪耀。
石头间的潭水清净无尘,其中仿佛藏着三尺的雪。
下面是百丈深的溪流,冰冷得不适合鱼类和鳖类的栖息。
我脱去衣服在水中洗涤,解除我双足的炎热。
多么快乐啊,这泉水旁的老翁,面对大旱也不知什么是口渴。
注释:
- 油然:自然地,突然间。
- 激冽:激烈而清凉的水流。
- 茫茫九地:形容广阔无边的地下水域。
- 不胜泄:无法承受,形容水流的多。
- 奕奕:光彩熠熠,形容水面波光粼粼。
- 石泓:石头中间的潭水。
- 三尺雪:形容水的清澈,犹如雪般洁白。
- 冷不受鱼鳖:水太冷,不适合鱼和鳖生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涪翁,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多才而著称,尤其在散文和诗词方面成就显著。苏辙的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荆门惠泉》写于苏辙的一次游览中,表现了他对自然泉水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泉水清澈、冰凉,正是对人生清净、淡泊的追求。
诗歌鉴赏:
《荆门惠泉》是一首描写泉水的诗,透过苏辙的笔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泉水的清澈和凉爽,更能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索。诗的开头,诗人设问泉水的源头,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接着,诗人通过对泉水的描绘,引出人对水的依赖与渴望,表达了泉水的珍贵和纯净。
诗中“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一句,强调了泉水的独特性和纯洁性,反映出诗人对清水的向往与崇敬。而“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则将自然的清凉与人的生理需求紧密联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更是揭示了诗人对悠然自得生活状态的向往,表明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是宋代山水诗的佳作之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泉源何从来,山下长溪发:诗人开篇即设问,表现对泉水源头的好奇,暗示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 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水流的激烈并非人为,而是自然的力量,展现了自然的自由与无拘束。
-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形象描绘了水面如叶般漂浮,表达了对自然的渺小与敬畏。
- 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暗示如果所有水都变成泉水,土地将无法承受,反映了自然的平衡与珍贵。
- 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强调泉水的特别与纯净,暗示人应追求内心的洁净。
- 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泉水的清澈和灵动。
- 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比喻泉水的洁净,强调泉水如雪般的清白。
- 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形容水的冷,暗示其纯洁与生物的选择性生存。
- 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表现诗人对泉水的享受,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结尾处表达乐观的心态,追求自然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中有三尺雪”,比喻泉水的洁净。
- 拟人:“乐哉泉上翁”,让泉水的人性化,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切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泉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诗人用泉水的纯净象征着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对自由、清净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清新,代表诗人对自然的依赖。
- 溪流:流动的水象征了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雪:洁白无瑕,象征纯净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荆门惠泉》的作者是: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石泓”是指:
- A. 一种鱼
- B. 水潭
- C. 山石
- D. 雪水
-
“乐哉泉上翁”表达的意思是:
- A. 泉水的美
- B. 享受生活的人生
- C. 对大旱的恐惧
- D. 对泉水的思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多强调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山中与幽人对酌》:虽同为山水诗,但对话形式的运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生动,突出人际交流的乐趣。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苏辙年谱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