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
时间: 2025-01-26 04:05: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
寺古依乔木,僧闲正莫年。
为生何寂寞,爱客尚留连。
虚牖罗修竹,空厨响细泉。
坐听谈旧事,遍识洛中贤。
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
回峰看不足,危石恐将崩。
听法来天女,依岩老梵僧。
须弥传纳芥,观此信还曾。
壁毁丹青在,移来殿庑深。
赋形惊变态,观佛觉无心。
旌旂翻空色,笙竽含妙音。
风流出吴样,遗法到如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古老的寺庙中,悠闲的僧人和来访的客人之间的情景。寺庙古老,庙外高大的树木依然存在,僧人悠闲自得,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诗人感叹生存的寂寞,但又因与客人相聚而感到留连。窗外的修竹摇曳,厨房中细泉清脆响亮。两人坐下来,谈论往事,彼此都熟悉洛阳的贤士。
诗中的虚室空无,青山层峦叠嶂。回头望去,山峰似乎看不够,危石又让人心生畏惧。听法的天女降临,依偎在岩石旁的老僧也在讲法。须弥山传来的道理虽微小,但在此刻却显得无比重要。墙壁虽已毁坏,依然能看到丹青的痕迹,殿庙也显得深邃。塑像的形态让人惊异,观佛时却无心在意。旌旗在空中翻飞,笙竽发出的音色妙不可言,风流倜傥的吴地风范,所留下的法则仍延续至今。
注释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莫年:形容时光悠闲,少有繁忙之事。
- 虚牖:空旷的窗户。
- 修竹:修长而俊美的竹子。
- 细泉:细小的泉水声。
- 须弥:指佛教中的须弥山,象征圣地和高深的道理。
- 丹青:指绘画,尤其是工笔画。
- 旌旂:旗帜,象征荣耀和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涧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抒情和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辙游历洛城广爱寺时,旨在表达他对古寺的怀古之情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古寺的悠闲气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寺庙的古老和僧人的闲适,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世事浮华的淡然态度。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逐渐引入与友人谈论往事的情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对贤士的共同认知,突显了诗人的友谊和人际关系的珍贵。
在形式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虚牖”、“修竹”、“细泉”等描绘了寺庙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诗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听法来天女”,赋予了诗句一种灵动性,使得文字不仅在表面意义上有趣,更在情感的层面上引发读者的共鸣。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当下的珍惜,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邃理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古依乔木:古老的寺庙依偎在高大的树木旁,营造出一种历史感。
- 僧闲正莫年:僧人安闲,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不受外界干扰。
- 为生何寂寞:生存的意义在此显得孤寂无比。
- 爱客尚留连:与客人相聚,内心却因时光流逝而留恋。
- 虚牖罗修竹:窗外的竹子修长而美丽,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 空厨响细泉:厨房空荡,泉水声清脆悦耳。
- 坐听谈旧事:两人坐下,聊起往事,增添了亲密感。
- 遍识洛中贤:彼此都熟悉洛阳的贤士,展现出广泛的人际关系。
- 虚室无寻丈:空荡的房间没有一尺的长物,强调空寂。
- 青山有百层:青山层峦叠嶂,形成壮丽的景色。
- 回峰看不足:回头看山峰,永远觉得不够。
- 危石恐将崩:高耸的危石让人心生畏惧。
- 听法来天女:听法的天女降临,增添神秘感。
- 依岩老梵僧:老僧依靠在岩石旁,传达出宁静的气氛。
- 须弥传纳芥:微小的道理在此却显得重要。
- 观此信还曾:对信仰的再次体悟,传达了对佛教的信仰。
- 壁毁丹青在:墙壁虽然破旧,但仍留有丹青的痕迹。
- 移来殿庑深:殿庑深邃,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 赋形惊变态:塑像形态各异,令人惊叹。
- 观佛觉无心:观佛时却无心去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状态。
- 旌旂翻空色:旗帜在空中翻飞,象征着信仰的力量。
- 笙竽含妙音: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动听。
- 风流出吴样:吴地的风流风采仍在。
- 遗法到如今:这些文化和法则延续至今,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延续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须弥传纳芥”,比喻微小的道理承载着深厚的哲理。
- 拟人:如“听法来天女”,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当下的珍惜,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宁静、历史与文化。
- 乔木: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和谐。
- 青山:象征永恒与高远的理想。
- 细泉:象征细腻与柔和的情感。
- 塑像:象征信仰与文化的传承。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诗歌的外部景象,更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思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虚牖”指的是什么?
- A) 破窗
- B) 空窗
- C) 竹窗
- D) 石窗
-
诗中提到的“须弥”象征什么?
- A) 小道理
- B) 高山
- C) 圣地
- D) 祥和
答案:
- B) 苏辙
- B) 空窗
- C) 圣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琵琶行》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的《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苏辙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诗人在不同主题上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苏辙诗词选》
以上是对苏辙《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