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书虽不恶,不读亦自好。
根牙就区别,花实随时老。
耘锄不可无,雨露勿忧少。
我钓不在鱼,一竿寄洲岛。
白话文翻译
读书虽然不错,但不读也能过得很好。
树木的根和牙齿自然有区别,花和果实都随着时间而老去。
耕作和锄草是必不可少的,雨露的滋润也不必太在意少。
我钓鱼并不在乎钓到什么,一根钓竿就寄托在这座洲岛上。
注释
- 読书:阅读书籍,学习知识。
- 恶:厌恶,此处指不讨厌。
- 根牙:比喻根基和表面,强调内外之别。
- 耘锄:耕作和锄草,表示农事劳作。
- 雨露:指自然的滋润。
- 钓不在鱼:表示钓鱼的目的不在于捕获鱼的数量,而是一种心境的寄托。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思想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情怀相契合。诗人强调内心的满足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淡泊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溪山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之弟,擅长诗文。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与侄子聚会时,因看到侄子唱和而作。表现了他对读书和生活的看法,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苏辙对读书和生活的独特见解,整个诗篇浑然一体,宛如一幅田园风光的画卷。开篇即以“读书虽不恶”引出主题,表达了阅读的重要性,但紧接着又指出不读书也能自得其乐,显得豁达而洒脱。接下来的“根牙就区别,花实随时老”,则深入探讨了生活的自然法则,强调内外之别与时间的流逝,暗示人们应顺应自然、接受生活的变化。最后两句“我钓不在鱼,一竿寄洲岛”则是对生活态度的总结,钓鱼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表现了一种闲适与宁静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读书虽不恶,不读亦自好:说明读书是好的,但不读书的人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 根牙就区别,花实随时老:强调内外的不同以及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 耘锄不可无,雨露勿忧少:耕作是生活的必需,雨露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和顺应。
- 我钓不在鱼,一竿寄洲岛:表达了诗人对钓鱼的态度,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寄寓了对自然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读书与生活作比喻,体现出哲理。
- 对仗:如“根牙就区别,花实随时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满足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与淡泊。
意象分析
- 读书:象征知识与智慧。
- 根牙:象征内外的区别,强调本质与表象。
- 雨露:象征自然的滋养,强调生活的自然之道。
- 钓竿:象征闲适的生活态度,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读书虽不恶”意指: A. 读书不好
B. 读书是好的
C. 不读书更好
D. 读书没意义 -
“根牙就区别,花实随时老”说明了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知识的重要性
C. 自然的美丽
D. 劳作的艰辛 -
“我钓不在鱼”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A. 渴望财富
B. 享受过程
C. 追求名利
D.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逸生活的哲理。
- 王维《鹿柴》: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苏辙与苏东坡的诗作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辙更显得淡泊洒脱,而苏东坡则更多表现出豪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选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