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壑琳宫壮,土人祠伏波。
澄潭舣舟楫,虚阁会笙歌。
铜柱铭犹灿,云台画孰多?
来游诸将帅,此志勿蹉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桂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诗人首先赞美了洞壑和琳宫的壮丽,土人信奉伏波神。接着描绘了清澈的潭水上停泊着小舟,空阁中传出悠扬的音乐。铜柱上的铭文依然闪亮,云台上的画作又有多少呢?希望来游览的将帅们,不要辜负这番美景!
注释
- 洞壑:指山谷和洞穴,形容自然景观的壮丽。
- 琳宫:比喻美丽的宫殿。
- 土人:指当地的居民。
- 祠:祠堂,祭祀的地方。
- 伏波:古代神话中的神灵,这里可能指的是伏波山。
- 澄潭:清澈的水潭。
- 舣舟楫:停泊船只。
- 虚阁:空旷的阁楼。
- 笙歌:笙和歌曲,乐声。
- 铜柱:古代的铭文柱。
- 云台:高台,常用于观看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澄之(1642年-1715年),字启明,号澄舟,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景观的赞美。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桂林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诗人在游览桂林时,受到其壮丽山水和深厚文化的启发,抒发了对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桂林杂诗其三》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桂林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开篇以“洞壑琳宫壮”引入,立刻构建出一个宏伟的画面,给人以震撼。接着,诗人提及“土人祠伏波”,将自然景观与当地文化信仰结合,表现了人与自然、历史的和谐共存。
“澄潭舣舟楫,虚阁会笙歌”则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水面上的小舟和阁楼上悠扬的乐声,仿佛让人沉浸在一个美好的梦境中。通过“铜柱铭犹灿,云台画孰多”,诗人又引入了历史的深度,铜柱的铭文和云台的画作象征着文化的积淀,发人深思。
结尾的“来游诸将帅,此志勿蹉跎”则是一种期待和呼唤,诗人希望来游览的人们能够珍惜这美好时光和壮丽景观,不要让美好与遗憾擦肩而过。全诗在赞美中带有感慨,充满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壑琳宫壮:描绘桂林的山谷和美丽的宫殿,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 土人祠伏波:讲述当地土人信奉的神灵,强调地方文化与信仰。
- 澄潭舣舟楫:描绘清澈的潭水上停泊的小舟,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感。
- 虚阁会笙歌:空阁楼上传来的乐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 铜柱铭犹灿:古代的铭文依然闪亮,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云台画孰多:询问云台上的画作,表现对文化艺术的向往。
- 来游诸将帅:呼唤来游览的人们,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期待。
- 此志勿蹉跎:希望珍惜当下,不要让美好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琳宫”,生动形象。
- 对仗:如“澄潭舣舟楫,虚阁会笙歌”,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重景象的描绘,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桂林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希望每位游人都能够珍惜这份美好,留下难忘的记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壑: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琳宫:象征人类的创造与文化的积淀。
- 澄潭:象征清新与宁静。
- 笙歌:象征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 铜柱:象征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土人祠伏波”指的是哪个神?
- A. 伏波神
- B. 孟子
- C. 观音
- D. 菩萨
-
诗人希望来游的人们如何对待这份美好?
- A. 浪费时间
- B. 珍惜时光
- C. 忘记历史
- D. 不留恋
答案
- A. 伏波神
- B. 珍惜时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将钱澄之的《桂林杂诗其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
- 相同点: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
- 不同点:钱澄之的诗更注重人文与历史的结合,而王维的诗则更倾向于呈现个人的孤寂与思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