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宫春 寄山腴》
时间: 2025-01-26 23:5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宫春 寄山腴
作者:赵熙 〔清代〕
红萼孤山,青莲双盏,妒君浅醉寒宵。
知否冬心,萧然斑鬓,故人僧况无聊。
万松深处,剩行卷天风海涛。
思量如我,云白山青,无限穷交。
茶名黛黛花娇。春到屏山,蛾翠应描。
平地生波,千声吠犬,赵州有酒齐浇。
草堂冲雪,送驴背长桥短桥。
新词多少,香阁双柑,红玉吹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诗人站在孤山之上,看到红色的花朵和青色的莲花,心中感到一丝妒忌,似乎在羡慕他人能在寒冷的夜晚微醉。诗人思考着冬天的心情,感到自己头发已然斑白,和老朋友的僧侣相处却无所事事。
在万松林深处,依稀听到海浪与风声。诗人思念朋友,心中如白云般飘渺,山青水秀,交情无限。茶名“黛黛”,花儿娇美,春天来到屏山,蝴蝶似乎也在描绘这美丽情景。
平地上波澜起伏,千声犬吠,赵州的酒席上热闹非凡。草堂与雪相冲,驴子背上的小桥一长一短。
新词多得数不清,香阁里摆满了双柑,红玉般的箫声轻轻吹扬。
注释
字词注释
- 红萼:红色的花朵,萼指花朵的外部部分。
- 孤山:指一座独立的山,可能象征孤独或独立。
- 妒君:羡慕他人。
- 冬心:冬天的心情,象征寒冷与孤寂。
- 斑鬓:白发,指年老。
- 万松:成片的松树。
- 云白山青: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
- 茶名黛黛:特定的茶名,可能指一种特质的茶。
- 千声吠犬:形容喧闹的环境。
典故解析
- 赵州:指现今的河北赵州,历史悠久,酒文化盛行。
- 草堂:古代文人隐居之地,象征清高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约1680-约1740),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可能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思考,以及对友谊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庆宫春 寄山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头以“红萼孤山,青莲双盏”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接着“妒君浅醉寒宵”则流露出诗人对他人幸福生活的羡慕,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知否冬心,萧然斑鬓”一句突显了诗人随着岁月流逝而带来的思索,感叹自己已老,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与活力。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表现出诗人在世事变迁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最后几句以轻快的语调结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在平淡日子中的一丝欢愉,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对比,深具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萼孤山:描绘春天的花朵与山的景象,生机盎然。
- 青莲双盏:青色的莲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妒君浅醉寒宵:表达羡慕他人微醉的情景,暗含诗人的孤独。
- 知否冬心:问对方是否了解冬天的心情,暗示内心的孤寂。
- 萧然斑鬓:感叹自己已老,头发斑白。
- 故人僧况无聊:与老朋友相聚却无所事事,表现出无奈。
- 万松深处:描绘松树林的幽深,象征宁静。
- 剩行卷天风海涛:自然景色如风和海浪般壮阔。
- 思量如我:思念如同云白山青,意境深远。
- 无限穷交:表达无尽的交情与思念。
- 茶名黛黛花娇:特定的茶名,象征生活中的美好。
- 春到屏山,蛾翠应描:春天的到来让景色更加生动。
- 平地生波,千声吠犬:描绘热闹的场景,生动真实。
- 赵州有酒齐浇:酒席热闹,展现人情味。
- 草堂冲雪:草堂与雪的冲突,象征生活的变迁。
- 送驴背长桥短桥:细腻描绘日常生活的趣味。
- 新词多少: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香阁双柑,红玉吹箫:最后描绘一种美好的生活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白山青”形容思念之深。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蛾翠应描”,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流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萼: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孤山:象征孤独与独立。
- 青莲:象征纯洁与美好。
- 万松:象征宁静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萼孤山”意指什么?
- A. 孤独的山
- B. 春天的花
- C. 清澈的水
- D. 远方的云
-
“冬心”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孤寂
- C. 春天
- D. 快乐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红玉吹箫”指代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美好的生活
- C. 春天的气息
- D. 朋友的聚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赵熙的《庆宫春》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偏重于夜晚的静谧与深远的思考,而后者则展现了对友谊与生活的热情和思念。两者在意境和情感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表达。
参考资料
- 《清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