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时间: 2025-04-28 00:4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露初凝,风渐起。月到碧天如洗。深夜梦,少年心。沉吟误到今。
秋将尽,愁难整。更被笛声勾引。千重水,万重山。征人何日还。
白话文翻译:
露珠刚刚凝结,微风渐起。月光洒在蓝天上,宛如洗净一般。深夜的梦中,勾起我的少年心事。沉吟着,不知不觉到了如今。秋天即将结束,愁苦难以整顿。更是被那悠扬的笛声所勾引。千重水,万重山,征人何时才能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露初凝:露水刚刚凝结。
- 风渐起:微风开始吹起。
- 月到碧天如洗:明亮的月光洒在碧蓝的天空上,像是洗过一样。
- 深夜梦:深夜的梦境。
- 少年心:年轻时的心情与理想。
- 沉吟:沉思,吟咏。
- 愁难整:忧愁难以整理。
- 笛声勾引:笛声引起了思念之情。
- 征人:远行的士人。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千重水,万重山”暗指征途的遥远和艰难,常用来形容离别的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彦和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词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离别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更漏子》创作于秋季,正值一年四季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及对离别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更漏子》是丁彦和的一首经典词作,整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开篇提到“露初凝,风渐起”,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来临,露水的凝结和微风的起伏,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月到碧天如洗”,月光的明亮恰似洗涤过一般,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情感逐渐转向愁苦。“深夜梦,少年心”一语道出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怀念,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与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愈加遥远。接下来的“秋将尽,愁难整”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忧伤,秋天的尽头意味着又一个轮回的结束,心中的愁苦难以平复。
最后,诗人用“千重水,万重山”来形容远行者的征途遥远,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和期盼,令人感受到那种心灵深处的孤独与渴望。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对时光的思考,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露初凝,风渐起”:描绘了一幅清晨的画面,露水开始凝结,微风轻轻吹拂,这样的景象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 “月到碧天如洗”:明亮的月光照耀碧蓝的天空,意境清新,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深夜梦,少年心”:通过梦境回忆少年时代的纯真,表现对过去的怀念与眷恋。
- “沉吟误到今”:反映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沉思中不知不觉已到了如今。
- “秋将尽,愁难整”:秋天即将结束,内心的愁苦却难以整理,体现对时间无情的感伤。
- “更被笛声勾引”:笛声引发了更深的思念与愁绪,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千重水,万重山”:形象地描述了离别的遥远与艰难,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到碧天如洗”将月光与洗净的天空进行比较,增强了意境的美感。
- 拟人:通过“沉吟”的描写,使得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千重水,万重山”,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离别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象征清新与纯洁,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风:代表变化与不确定,预示着季节的更替。
- 月:象征思念、孤独,它的明亮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笛声:引发思乡情绪,代表对远方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露初凝”的意思是: A. 露水刚刚凝结
B. 露水已经消失
C. 露水非常多
D. 露水正在蒸发 -
“千重水,万重山”主要表达了: A. 旅途的美丽
B. 离别的遥远与艰难
C. 山水的壮丽
D. 旅行的快乐 -
诗中提到的“少年心”主要指: A. 年轻时的无忧无虑
B. 年轻时的痛苦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宋之问《渡汉江》
诗词对比:
- 比较丁彦和的《更漏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思念,但丁彦和更侧重于大自然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