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中秋)》

时间: 2025-01-23 01:42:06

素娥醉语曾留。

又中秋。

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

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夜啼(中秋)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素娥醉语曾留。
又中秋。
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
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素娥(嫦娥)曾经醉酒时留下的话。
又到中秋了。
等到团圆的时候,谁会妒忌这两人的悠闲?
之前是为干旱而愁,现在是为水淹而愁,淹没在中洲。
明天晴天就会过去,不必再愁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素娥:指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女。
  • 醉语:醉酒时说的话,通常带有无拘无束的情感。
  • 重圆:团圆,指中秋节的团圆之意。
  • 悠悠:形容悠闲自在的状态。
  • 向愁旱,今愁水:指之前因干旱而愁,现在又因水淹而愁。
  • 中洲:指江中的小洲,可能象征被水淹没的地方。

典故解析:

  •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思念。嫦娥奔月的神话增添了节日的浪漫与忧伤。
  • “重圆”引申为团圆,暗含对家人团聚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是宋代诗人,擅长写词,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常常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节,正值农历八月十五,诗人通过对中秋的描写,表达对团圆的期待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乌夜啼(中秋)》通过嫦娥的醉语引入中秋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里对于团圆的渴望和忧虑。首句提到的“素娥醉语”不仅营造了诗的梦幻色彩,也让人联想到月亮的孤寂与美丽,暗示了中秋节的情感内涵。

“又中秋”一句,唤起了诗人对过去的思考与今时的感慨,体现出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轮回。接下来的“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则反映了诗人对团圆的期待与对其他人的关心,表现出一种对亲情的向往。

“向愁旱,今愁水”两句,诗人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现了外界条件对内心情感的影响。这种愁苦的情绪在诗中交替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最后一句“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管面临愁苦,诗人仍然希望未来会更好,鼓励自己和他人放下烦恼,迎接新的明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娥醉语曾留:提到嫦娥的醉酒言语,暗示着对月亮的神秘与美好,设定了诗的情感基调。
  • 又中秋:强调时间的轮回,唤起节日的气氛。
  • 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表达对团圆的期待,暗示其他人的羡慕与妒忌。
  •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对自然现象的感慨,表达了时局变化带来的忧虑。
  • 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放下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素娥”比喻月亮,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愁旱”“愁水”,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中秋节的描写,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素娥:象征着孤独与美丽,代表着节日的情感内涵。
  • 中秋:象征团圆与思念,承载着文化与情感。
  • 水与旱:象征自然的变化,与人内心的愁苦相呼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素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A. 观音
    B. 嫦娥
    C. 西王母

  2. 诗中“向愁旱,今愁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无所谓

  3. 诗的最后一句鼓励人们做什么?
    A. 忧虑
    B. 放下烦恼
    C. 继续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以中秋为主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团圆的渴望,但其情感更加深沉与复杂。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独自一人对月的思念,展现了孤独与思乡之情,情感上更为直接与强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