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春郎 送春
作者: 顾太清 〔清代〕
剩脂残粉谁收拾,
枉累人愁泣。
阑干十二,
藓阶苔径,
春恨如织。
几度留春留不得,
拟痛饮今夕。
葺落花作个青心,
也算是怜春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惋惜。谁来收拾这些剩下的脂粉呢?白白让人愁苦流泪。十二道栏杆,苔藓覆盖的台阶,春天的怨恨就像织成的布一样。几次想要留下春天却无法做到,今晚我打算痛痛快快地喝一场。把凋落的花瓣做成一个青心,也算是对春色的一种怜惜。
注释:
- 剩脂残粉:剩下的脂粉,指的是春天的美丽和娇艳,暗指美好的时光已逝。
- 阑干十二:十二道栏杆,象征着围绕的景物,也可能暗指时光的流逝。
- 藓阶苔径:苔藓覆盖的台阶,表现出春天的衰败与无奈。
- 春恨如织:春天的怨恨像织布一样缠绕,表达了对春天的无尽思念和惋惜。
- 拟痛饮今夕:计划在今夜痛痛快快地饮酒,借酒消愁。
- 葺落花作个青心:用凋落的花瓣做成一个象征心情的青心,表达对春天的怜惜。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顾太清,清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间情感,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天即将结束之际,作者借助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对春天的依恋和对流逝时光的惋惜。
诗歌鉴赏:
《惜春郎 送春》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将春天的美好与即将离去的惆怅紧密结合。诗人以“剩脂残粉”开头,设定了一个春天即将结束的场景,暗示着春天的美丽已不复存在。接着,诗中提到“阑干十二,藓阶苔径”,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春天的景致,也反映出时间的无情,仿佛在提醒人们春天的短暂与易逝。
“春恨如织”一句,运用了织布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怨恨与思念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诗人几度想要留住春天,却无奈“留不得”,这种无奈感让人感同身受。最后,借助饮酒来消愁,“葺落花作个青心”则是对春天的无奈怜惜,表达了诗人对于已逝美好的憧憬与无可奈何。
整首诗在语言上精炼而富有韵味,情感上则深沉且细腻,让人感受到春的美好与时光的流逝,充满了哲理性与情感的交织,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剩脂残粉谁收拾”:春天已去,娇美的容颜难以再现。
- “枉累人愁泣”:白白让人感到悲伤与惆怅。
- “阑干十二,藓阶苔径”:描绘春天的景物,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衰败。
- “春恨如织”:表达对春天的深切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怨恨。
- “几度留春留不得”:多次尝试留住春天,终究是徒劳无功。
- “拟痛饮今夕”:想借酒消愁,寻求暂时的解脱。
- “葺落花作个青心”:用凋零的花瓣制作象征心情的青心,表达对春天的怜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怨恨比作织布,增强了情感的复杂性。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围绕春天的美好与流逝展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同时探讨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感伤,最终通过饮酒来寻求解脱,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春天:代表美好、希望与生命的开始。
- 脂粉:象征春天的娇艳与短暂,暗示美好事物的易逝。
- 栏杆、苔藓:象征岁月的流逝与春天的衰败,反映出人对景物的依恋。
- 青心:用来象征诗人的心情,表现对春天的怜惜与怀念。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剩脂残粉”意指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秋天的萧条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
“春恨如织”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欢喜
B. 对春天的怨恨
C. 对夏天的期待
D. 对秋天的惋惜 -
诗人在诗中计划要做什么以消愁? A. 读书
B. 赏花
C. 饮酒
D. 游玩
-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惜春郎 送春》都表现了对春天的珍惜与惋惜,但《春望》更多地展现了国破家亡的悲凉,而《惜春郎 送春》则侧重个人情感的流露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顾太清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