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七夕夜饮酒家,遇雨》

时间: 2025-01-11 17:11:29

银河露冷,金杯酒酽,天上人间欢遇。

多情终古属今宵,又岂是、秦朝楚暮。

片云乍起,罗衣暗湿,偏有无端风雨。

仙家一梦晓鸡啼,也添得、阳关离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七夕夜饮酒家,遇雨》
作者:夏孙桐 〔清代〕

银河露冷,金杯酒酽,天上人间欢遇。
多情终古属今宵,又岂是秦朝楚暮。
片云乍起,罗衣暗湿,偏有无端风雨。
仙家一梦晓鸡啼,也添得阳关离绪。

白话文翻译

在七夕的夜晚,银河的露水透着一丝寒冷,我手中举着金杯,酒香浓烈,仿佛人间和天上都因这欢聚而喜庆。多情的人们总是与今宵相连,又怎能只看秦朝楚国的浮沉呢?忽然有片云升起,湿了衣服,而这偏偏是无缘无故的风雨。仙人般的梦中,鸡鸣唤醒了清晨,更增添了离别的忧愁。

注释

  • 银河露冷:指银河中的露水,象征七夕夜的清冷。
  • 金杯酒酽:金杯盛着浓厚的美酒,表现出酒的醇美。
  • 欢遇:欢聚相会,指天上牛郎织女的相会。
  • 多情终古属今宵:多情的情感在今宵得到体现。
  • 秦朝楚暮:指历史悠久的朝代,暗示时光的流逝。
  • 片云乍起:突然升起的云,象征突如其来的变化。
  • 罗衣暗湿:细腻的衣服因雨水变得湿润。
  • 无端风雨:无缘无故的雨,暗指意外的苦恼。
  • 仙家一梦:梦中仙人的生活。
  • 阳关离绪:阳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关口,引申为离别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孙桐,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似乎不多为人知,但他在诗词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善于表现自然的细腻与人情的深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七夕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鹊桥仙·七夕夜饮酒家,遇雨》以七夕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浪漫而略带忧伤的画面。诗中通过银河的露水和金杯的美酒,引出天上人间的欢遇,展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尤其是“多情终古属今宵”的句子,强调了爱情的永恒与当下的珍贵。

然而,诗人在享受温情的同时,也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风雨,暗示着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离别的苦楚。片云乍起、罗衣暗湿,描绘了雨中的细腻情景,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最后以“阳关离绪”收尾,表现出对离别的感慨,使整首诗在欢庆中带有淡淡的忧伤,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河露冷,金杯酒酽:夜晚的银河露水寒冷,手中的金杯盛着浓厚的酒,营造出清冷与温暖的对比。
  2. 天上人间欢遇: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人间也因七夕而欢庆,展现出节日的喜悦。
  3. 多情终古属今宵:强调了爱情的持久性,今宵的相聚是多情的延续。
  4. 又岂是秦朝楚暮:历史的变迁并不影响爱情的存在,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5. 片云乍起,罗衣暗湿:突如其来的雨水,象征着生活的不确定性。
  6. 偏有无端风雨:无缘无故的风雨,暗示生活中的意外与烦恼。
  7. 仙家一梦晓鸡啼:梦中的美好总会被现实唤醒,鸡鸣象征着清晨的到来。
  8. 也添得阳关离绪:离别的情感在清晨中被强化,表现出对爱情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的露水比作冷,金杯的酒比作醇厚,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风雨赋予情感,使其显得更具人性化。
  • 对仗:如“天上人间”、“阳关离绪”等,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七夕这一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与离别的感慨,展现出深厚的人情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河:象征爱情的遥远与神秘。
  • 金杯:代表着美好的享受与庆祝。
  • 片云:象征突如其来的变化。
  • 罗衣:细腻而柔软,象征对爱的渴望与珍惜。
  • 阳关:离别之地,象征着牵挂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银河露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寒冷
    • C. 忧伤
    • D. 喜悦
  2. “阳关离绪”中的“阳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饮品
    • B. 一种乐器
    • C. 一条古道
    • D. 一种情感
  3. 诗中“多情终古属今宵”强调了什么?

    • A. 爱情的短暂
    • B. 爱情的永恒
    • C. 爱情的悲伤
    • D. 爱情的快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白居易的《长恨歌》

诗词对比: 可以将夏孙桐的《鹊桥仙·七夕夜饮酒家,遇雨》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节日的欢庆与离别的忧伤,后者则表达对历史的回忆与感慨,两者都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逝去时光的思考,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节日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