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大理》
时间: 2025-01-11 08:58: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赵大理
作者:徐渭
才闻归马驻双轮,又见旌麾动去尘。
廷尉由来须长者,武侯聊借服南人。
昨经湘水洲兰莫,今渡黄河岸草春。
万里波涛随意挽,相逢处处有枯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听到你的马车停下,看到你的旗帜飘动,尘土飞扬。廷尉这个职位本来就需要有长者担任,而武侯则只是暂时借用南方人的服饰。前几天我经过湘水洲的兰花,今天又渡过黄河,看到了岸边的春草。万里波涛可以任意卷起,回首相逢之处总是有枯鳞。
注释
- 归马:指归来的马,象征归乡。
- 双轮:指马车的轮子,表示马车的停靠。
- 旌麾:指旗帜,象征出征或离别。
- 廷尉:古代官职,负责审判事务,需有威望的人担任。
- 武侯:指蜀汉丞相诸葛亮,借用南人服饰以示风雅。
- 湘水:指湘江,流经湖南,以兰花著称。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中华文化根基。
- 万里波涛:形容大海的浩瀚。
- 枯鳞:比喻失去生机的鱼,象征失落或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渭(1521-1593),字子容,号青藤,浙江温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以豪放、奔放而著称,作品多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徐渭晚年,正值他经历诸多波折之时,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赵大理》是徐渭的一首送别诗,虽短小却蕴含深情。诗的开头以“归马驻双轮”描绘了归来的情景,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接着“旌麾动去尘”则带出了离别的氛围,尘土飞扬中透露出一种急迫感和不舍之情。诗中提到的廷尉和武侯,既展示了历史背景,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对长者和贤者的尊重。
随后两句提及湘水和黄河,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变化,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不同阶段。“万里波涛随意挽”,诗人感叹人生如波涛,起伏不定,随意而流。而“相逢处处有枯鳞”,则用枯鳞象征着失落与无奈,提醒人们珍惜相遇的时光。
整首诗展现了徐渭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变化无常的深刻感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闻归马驻双轮:听到朋友的马车停下,暗示朋友归来。
- 又见旌麾动去尘:看到旗帜飘动,象征离别的情景。
- 廷尉由来须长者:廷尉是重要官职,需年长者担任,表达对长者的尊重。
- 武侯聊借服南人:提到诸葛亮借用南方士人之服,表现对人才的渴求。
- 昨经湘水洲兰莫:回忆与友人一起游玩的情景,湘水之美映衬友情。
- 今渡黄河岸草春:时光流逝,春草蓬勃,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 万里波涛随意挽:人生如波涛,起伏不定,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相逢处处有枯鳞:无论何处相逢,总有失意与无奈,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波涛,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枯鳞象征失落,表现了对人生的反思。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珍惜当下,感悟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马:归乡、团聚的希望。
- 旌麾:离别、出征的象征。
- 湘水:美好的回忆,友谊的象征。
- 黄河:人生旅途的艰难与变化。
- 万里波涛:人生的起伏与无常。
- 枯鳞:失落、无奈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廷尉”是指什么? a) 官职
b) 地名
c) 人名
答案:a) 官职 -
“万里波涛随意挽”中的“波涛”比喻什么? a) 海洋的浩瀚
b) 人生的起伏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b) 人生的起伏 -
诗中提到的“武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尝君
b) 诸葛亮
c) 王阳明
答案:b) 诸葛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 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词对比:
- 徐渭的《送赵大理》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均表现送别之情,但徐渭的诗更强调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深厚,而王维则注重自然美景与友人的前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徐渭及其诗文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