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6:17: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来小港入潮枯,总直潮辰只大都。
父老犹谈钱氏弩,波涛终奉浙江符。
一城菜熟须盐急,百笠芦长缚蟹粗。
却问黄尘飞未得,秪言咸湿满头颅。
白话文翻译
东边的小港已干涸,只能在潮水来时才有水流。
父老乡亲还在谈论着钱家弩的事情,波涛的涌动最终还是与浙江的符号相连。
城里的菜已经成熟,急需盐来调味,许多斗笠和芦苇都在岸边捆绑着大螃蟹。
我问那飞扬的黄尘是否已经消散,他们只说满头都是咸湿的潮气。
注释
- 小港:指小河港口,此处指潮水入港。
- 潮枯:潮水干涸,形容水位低。
- 钱氏弩:指钱家制造的弩,可能是指一项技艺或传统。
- 奉浙江符:波涛的涌动与浙江的符号相对应,象征着水的力量与地方文化。
- 须盐急:菜熟了需要盐来调味,表现生活的急迫性。
- 百笠:指很多斗笠,形容渔民的生活。
- 黄尘:形容尘土飞扬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渭(1521年-1593年),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常常以自然为题材,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可能是在徐渭游览三江观潮时的感想,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家乡生活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潮水的变化和乡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事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东来小港入潮枯”,直接呈现了自然景象,暗示着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接着诗人提到“父老犹谈钱氏弩”,不仅展示了乡土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诗中多处提到生活的急迫,如“须盐急”和“缚蟹粗”,显现出渔民的辛劳与生活的不易。最后以“秪言咸湿满头颅”收尾,将自然的潮湿与生活的困扰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力感。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融入了对故乡的情感,既有自然的雄伟,也有生活的琐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来小港入潮枯:描述小港在潮水来时干涸,象征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无常。
- 总直潮辰只大都:潮水来时,依然只有大城市的潮汐显得重要,暗示了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 父老犹谈钱氏弩:回忆过去的技艺和传承,体现了乡愁和人们对传统的珍视。
- 波涛终奉浙江符:波涛与浙江的文化相连,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力量。
- 一城菜熟须盐急:说明生活的急迫性,反映了农耕与渔业的紧密联系。
- 百笠芦长缚蟹粗:描绘渔民的生活场景,展现农村生活的丰富性。
- 却问黄尘飞未得:提问黄尘的情况,暗示对自然变化的关心。
- 秪言咸湿满头颅:最后一句总结,表达出潮湿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困扰。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波涛奉浙江符”比喻水波与地方文化的连接。
- 对仗:如“须盐急”和“缚蟹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潮水与乡土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切思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潮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黄尘:反映了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困扰。
- 斗笠:代表渔民的辛勤与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钱氏弩”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武器
C. 一种农具 -
“须盐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 A. 需要
B. 许多
C. 速 -
本诗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徐渭的《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其一》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均描绘自然景象,但徐渭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乡土情感,而李白则表现了对壮丽自然的崇拜与个体情感的宣泄。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