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 月满秋夜长》
时间: 2025-04-28 15:11: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景 月满秋夜长
尘世如天海,团团共月光。
一轮秋正满,百刻夜偏长。
端正惟三五,空明更十方。
萃台犹卓午,梧井欲飞霜。
箭漏迷青海,阑干转上阳。
雪痕留得在,何用促扶桑。
白话文翻译
尘世如同浩瀚的海洋,月光洒满大地。一轮明月正好悬在空中,夜晚的时光显得格外漫长。只有三五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四面八方的光辉显得更加明亮。高台似乎仍在正午之时,梧桐树下的井水似乎已经要结霜。时间如箭般飞逝,迷失在青海之上,栏杆上阳光的影子在悄然移动。雪白的痕迹依然留存,何必急于促进太阳的升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尘世:指人间世界。
- 团团:形容环绕成圈。
- 百刻:指时间的单位,形容时间流逝很久。
- 端正:指星星的排列,形容整齐。
- 萃台:指高台或平台。
- 箭漏:指古代计时器,形容时间流逝。
- 扶桑:指东方的神话中的太阳升起之地。
典故解析
- “扶桑”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太阳升起之地,常用来比喻希望与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秋夜,正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深思的体现。在宋代,秋天常被赋予了丰收与思念的寓意,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秋夜的明月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悠长的夜晚,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展开了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开头以“尘世如天海”比喻人间的广大与纷扰,随即转向月光下的宁静,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诗中“一轮秋正满,百刻夜偏长”展现了秋季的丰盈与夜晚的漫长,诗人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孤独与思考。
“端正惟三五,空明更十方”表达了星星的稀少与明亮,仿佛在强调即使在漫长的夜晚,依然有光明的指引。接下来的“萃台犹卓午,梧井欲飞霜”则将夜晚与白昼交织,表现了时间的流动与季节的变迁。最后几句“雪痕留得在,何用促扶桑”更是将思绪引向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淡然。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幽远,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尘世如天海,团团共月光。”
- 比喻人间的繁杂与浩瀚,月光普照,象征宁静。
-
“一轮秋正满,百刻夜偏长。”
- 描述秋月的圆满与夜晚的漫长,体现时间的流逝。
-
“端正惟三五,空明更十方。”
- 形容稀少的星星闪烁,四周的明亮,赋予夜空一种静谧的美感。
-
“萃台犹卓午,梧井欲飞霜。”
- 通过对比,表现昼夜交替,营造出一种岁月的流转感。
-
“箭漏迷青海,阑干转上阳。”
- 时间如箭般飞逝,栏杆的影子在阳光中移动,暗示生命的无常。
-
“雪痕留得在,何用促扶桑。”
- 反思过去的痕迹与未来的渴望,展现对时间的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世比作天海,增强了意境的广阔感。
- 对仗:如“端正惟三五,空明更十方”,显示出诗的工整与和谐美。
- 拟人:将时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增加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秋夜的月亮展开,探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淡然态度,蕴含着一种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索。
- 秋:代表丰收与思念。
- 雪痕:象征过去的痕迹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尘世如天海”的比喻意指什么? A. 人间的喧嚣
B. 自然的美丽
C. 时间的流逝
D. 星星的排列 -
诗中提到的“扶桑”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神话中的太阳升起之地
C. 古代的城市
D. 一种乐器 -
诗中“百刻夜偏长”的意思是? A. 夜晚时间短
B. 夜晚时间漫长
C. 夜晚没有星星
D. 夜晚静谧无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秋天的美丽景色,抒发诗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刘辰翁 vs. 王维
两位诗人均以自然景色入诗,但刘辰翁更多地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哲思,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两者风格各异,却都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深刻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收录众多宋代诗人的作品,提供背景与解析。
- 《古诗词鉴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