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承示中秋不见月及悯雨连作恐妨秋成奉次元韵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秀稻秋风喜太平,
独疑连雨未全晴。
银蟾似亦无聊赖,
默度寒宵嬾吐明。
白话文翻译
在丰收的秋天,稻谷在秋风中摇曳,令人欢喜,
但我独自怀疑连绵的雨水还未完全停歇。
天上的明月似乎也对此无心,
默默度过寒冷的夜晚,不愿吐露光明。
注释
- 秀稻:指丰收的稻谷。
- 秋风:秋天的风,象征着丰收的季节。
- 独疑:独自怀疑,表现诗人的思考与多愁善感。
- 银蟾:指月亮,因其形状像蟾蜍,古人称月亮为“银蟾”。
- 默度:默默度过,表示安静而无声地经过。
- 寒宵:寒冷的夜晚。
典故解析
- 银蟾:古代文人常用“蟾蜍”来比喻月亮,取其皎洁与孤寂的意象。
-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赏月节日,象征团圆与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工于诗词,尤以豪放派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自然与人事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季节,正值秋收时节,诗人因天气阴雨而未能赏月,表达了对自然景象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时节未能见到明月的失落感。开篇通过“秀稻秋风喜太平”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丰收与宁静,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然而,随即转入“独疑连雨未全晴”,诗人开始流露出对天气的忧虑,似乎在暗示连绵的雨水让人无法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接着,以“银蟾似亦无聊赖”的比喻,诗人将月亮拟人化,描绘出它的孤寂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惆怅。最后一句“默度寒宵嬾吐明”,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夜晚的寒冷与孤寂,使得月亮也变得无精打采,令人感到惋惜。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秋雨连绵、月亮失色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渴望与对天气变幻的无奈,充满了深深的思索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秀稻秋风喜太平”:秋风中,丰收的稻谷在摇曳,给人带来喜悦,象征着安宁的秋天。
- “独疑连雨未全晴”:诗人心中对连绵雨水的忧虑,暗示天气的变化可能影响秋收。
- “银蟾似亦无聊赖”:将明月比作无聊的蟾蜍,表现出月亮的寂寞与无奈。
- “默度寒宵嬾吐明”:寒冷的夜晚,月亮似乎懒于展现光明,象征着诗人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银蟾”,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月亮情感,使其显得更具人性化。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意象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对仗和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与对阴雨天气的无奈,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丰收与宁静。
- 银蟾:象征明月,代表团圆与希望。
- 寒宵:象征孤独与惆怅。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季节的特征,也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秀稻秋风喜太平”反映了怎样的季节特征?
- A. 春天的生机
- B. 夏天的热烈
- C. 秋天的丰收
- D. 冬天的寒冷
-
“银蟾”在这首诗中指代什么?
- A. 太阳
- B. 明月
- C. 星星
- D. 云彩
-
诗人对天气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欢喜
- B. 失落
- C. 无所谓
- D. 愤怒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月亮的思念和孤独,但其情感更显直接与激烈。而黄庭坚的这首诗则在细腻的描写中夹杂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