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

时间: 2025-02-04 16:14:54

东堂西畔有池塘。

使君扉几明窗。

日西人吏散东廊。

蒲苇送轻凉。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

近池催置琵琶床。

衣带水风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画堂春
作者:黄庭坚 〔宋代〕
东堂西畔有池塘。
使君扉几明窗。
日西人吏散东廊。
蒲苇送轻凉。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
近池催置琵琶床。
衣带水风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池塘景象,位于东堂西侧,诗人看到使君的房门微微敞开,窗户透出光亮。夕阳西沉,官吏们已散去东廊,蒲苇轻轻摇曳,带来了阵阵凉意。翠绿的管乐声从山间细流传来,小山峰层叠,映衬着山光。诗人想到在池边布置琵琶床,享受水边的清风和香气。

注释:

  • 使君:指官员、长官。
  • :门。
  • 明窗:光亮的窗户。
  • 日西:夕阳西下。
  • 人吏:官吏,指地方官员。
  • 蒲苇:一种水生植物,常用来形容水边的景象。
  • 翠管:管乐器,绿意盎然的风景。
  • 岩溜:岩石间的流水。
  • 琵琶床:指安放琵琶的地方。
  • 衣带水风香:形容水边的风带来清新的香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独特的书法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场景与他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画堂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静谧的水边景象,透出一股清幽的气息。诗的开头以“东堂西畔有池塘”引入,直接点明了场景,接着描绘使君的明窗和夕阳下散去的人吏,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随后的“蒲苇送轻凉”一句,点出自然的凉意,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两句,运用了层次分明的意象,展现出远山近水相映成趣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知。而“近池催置琵琶床”则表达了诗人想要在此处安静弹奏琵琶的愿望,体现了一种洒脱与恬淡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衣带水风香”则将整个景象升华,水边的风带来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体现了黄庭坚的诗风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堂西畔有池塘:介绍地点,东堂西侧有池塘。
  2. 使君扉几明窗:使君的房门微开,窗户透出光亮。
  3. 日西人吏散东廊:夕阳西沉,官吏们已散去。
  4. 蒲苇送轻凉:蒲苇摇曳,带来轻柔的凉意。
  5.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管乐声从细流中传出,山峰层叠,光影交错。
  6. 近池催置琵琶床:在池边布置琵琶床,准备弹奏。
  7. 衣带水风香:清风拂面,水边的香气令人陶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西人吏散东廊”,前后对称。
  • 意象:如“蒲苇”、“琵琶”等,富有生动的自然意象。
  • 比喻:用自然环境描绘情感,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全诗以池塘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淡然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塘:象征宁静、悠闲的生活。
  • 蒲苇:自然的生机,带来的清凉。
  • 琵琶:音乐与艺术的象征,表现诗人的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地方官员
    • C. 普通百姓
  2. 诗中“翠管”指的是什么?

    • A. 笛子
    • B. 琵琶
    • C. 管乐器
  3. 诗人希望在池边做什么?

    • A. 钓鱼
    • B. 弹琵琶
    • C. 游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表现了战争带来的愁苦,与黄庭坚的闲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有对自然的描绘,但更侧重于思乡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包含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便于对比学习。
  • 《黄庭坚诗集》:集中研究黄庭坚的诗歌风格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