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正月十八夜苏廷襄宅灯宴》

时间: 2024-09-19 22:01:49

讵谓灯阑夕,烟花集绮筵。

千门仍火树,九陌尚钧弦。

节去邀欢住,春明结社连。

分题怜此会,刻烛为谁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讵谓灯阑夕,烟花集绮筵。
千门仍火树,九陌尚钧弦。
节去邀欢住,春明结社连。
分题怜此会,刻烛为谁燃。

白话文翻译:

怎能说这是灯下的夜晚呢?烟花正盛,华丽的筵席上热闹非凡。
千家万户的门前依旧灯火辉煌,街道上乐声悠扬。
节日的欢庆已然结束,春光明媚之时我们聚集在一起。
写下这篇诗文是为了怀念这次聚会,烛光燃烧又是为谁呢?

注释:

  • 讵谓:怎敢说,表示反问。
  • 灯阑夕:灯火阑珊的夜晚。
  • 烟花:指烟花表演或装饰,象征喜庆。
  • 绮筵:华丽的宴席。
  • 火树:形容灯火辉煌,像树一样的灯光。
  • 钧弦:指乐器的弦声,形容音乐。
  • 节去:指节日结束。
  • 结社:聚会,结成社团。
  • 刻烛:点燃蜡烛。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灯阑夕”与古代灯节、元宵节相关,常用于描绘节日的欢庆场景。“春明结社”则可以与古代文人雅集的风气相联系,表达对春天和聚会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其伟,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风气的关注,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正月十八,正值元宵节前后,灯会盛行,诗人以此为背景,描绘了热闹的灯宴场景,反映出人们对节日的热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灯会的热闹景象,展现了人们对欢聚时光的向往和对节日气氛的渴望。开头两句以“灯阑夕”和“烟花集绮筵”引入,生动地描绘了灯光和烟花交织的美丽夜景,营造出一种节日的喜庆氛围。接下来的“千门仍火树,九陌尚钧弦”通过对灯火辉煌和乐声悠扬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热闹的气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反思节日的结束与欢聚的短暂,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刻烛为谁燃”则引发了深思,既是对烛光的追问,也是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既有对欢乐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孤独的隐含感慨。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节日的喜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讵谓灯阑夕:反问,夜晚怎么能仅仅算是灯光阑珊之时。
  2. 烟花集绮筵:烟花与华丽的宴席汇聚,描绘热闹的场景。
  3. 千门仍火树:千家万户门前灯光依旧明亮,象征节日的欢庆。
  4. 九陌尚钧弦:街道上乐声依旧悠扬,形象地表现出节日的气氛。
  5. 节去邀欢住:节日虽已结束,欢聚的心情仍在。
  6. 春明结社连:春天明媚的时节,人们相聚在一起。
  7. 分题怜此会:写下这篇诗文是为了怀念这次聚会。
  8. 刻烛为谁燃:烛光的燃烧是为了谁,流露出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火比作火树,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千门”与“九陌”,形成整齐的对仗结构。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诗的节奏感,营造热闹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灯会的描绘,表达了对欢聚时光的珍惜与对节日氛围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深思,反映了人们在欢庆与孤独之间的情感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火:象征热闹与欢庆,反映人们的团圆。
  • 烟花:象征美好与短暂,寓意节日的欢愉和转瞬即逝。
  • 春光:象征希望与生机,暗示新的开始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节去”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
    • B. 节日结束
    • C. 烛光
    • 答案: B
  2. 诗中“千门仍火树”意味着什么?

    • A. 灯火暗淡
    • B. 灯火辉煌
    • C. 没有人
    • 答案: B
  3. “刻烛为谁燃”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欢乐的向往
    • B. 对孤独的思考
    • C. 对节日的厌倦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灯下独吟》:杜甫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苏轼的作品也涉及对团圆与美好时光的赞美,情感基调略显豪放,但同样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对明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系统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古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