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二 读曹顾庵学士五词奉柬,用顾》
时间: 2025-01-24 16:11: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披秀振,羡词成星子,琅玕十幅。
还似楚骚传屈子,句里龙堂鳞屋。
削迹艰虞,擅场风雅,未遣中书秃。
何须哀怨,国香合在幽谷。
黄九秦七虽能,那如坡老,豪气尤堪掬。
侬向欢场歌苦调,终类季疵击木。
画壁垆头,题巾酒次,此事推君独。
穿云裂石,好将配入豪竹。
白话文翻译
华丽的衣服披在身上,风采依旧,羡慕词句如星星般辉煌,犹如十幅美丽的画作。
这还像是《楚辞》传颂屈原,句子里蕴含着龙的气势和堂前的华丽。
削减笔迹艰难而愁苦,擅长风雅的词人,难以让中书的秃笔作主。
何必哀怨,国香依然在幽静的谷中绽放。
黄九、秦七虽有才能,但比起坡老的豪气,仍然不值一提。
我在欢场中歌唱悲苦的调子,最终也只是像季疵般击打木头。
在画壁的台阶上,题写酒名的地方,这件事唯你独有。
穿云裂石,真要将这豪情配入豪竹之中。
注释
- 华披秀振:华丽的衣服披在身上,风采振奋。
- 羡词成星子:词句像星星一样闪耀。
- 琅玕十幅:指美丽的图画,琅玕为美玉。
- 楚骚:指《楚辞》,古代文学作品。
- 屈子:指屈原,著名的爱国诗人。
- 削迹艰虞:削减自己的痕迹,艰难而愁苦。
- 中书秃:指中书省的官员,常用以讽刺。
- 国香:指国家的香气,象征文化。
- 黄九秦七:指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人物。
- 坡老: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以豪放著称。
- 侬向欢场歌苦调:指自己在欢场中唱着苦涩的调子。
- 画壁垆头:在画壁的台阶上。
- 题巾酒次:在酒席上题写名字的地方。
- 穿云裂石:比喻气势磅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士禄(1645-1721),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书法亦有造诣。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多样,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王士禄受到曹顾庵(曹雪芹)的影响,写作旨在表达对当时文人风雅生活的向往与对传统文化的追思。
诗歌鉴赏
《念奴娇 其二》是一首充满文人气息的词作,王士禄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文学、对文化的深切理解与追求。开篇以“华披秀振”引入,展现了诗人自身的风采与对词句的赞美,紧接着通过对屈原的提及,强化了古典文化的厚重感。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文人精神的追求,也暗示了对当时文人风雅气息的羡慕。
诗中提到的“削迹艰虞”与“未遣中书秃”,则展现了诗人对文人身份的反思与对创作艰辛的感慨,似乎在表达一种无奈与坚持。接着,诗人通过对国香、黄九、秦七等人物的提及,进一步深化了对文人豪气的探讨,显示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个体才华的赞美。
整首词通过对比与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种既豪放又含蓄的情感,最后以“穿云裂石”的气势收尾,给人以振奋的力量,体现了诗人对豪情的渴望与追求。在这首词中,王士禄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造诣,也表达了他对文人精神的深刻理解,赋予了作品以更为广泛的文化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披秀振:开头描绘了自己华丽的外表与振奋的精神。
- 羡词成星子:对词句的赞美,表达了对文学成就的向往。
- 琅玕十幅:比喻美丽的艺术作品,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 还似楚骚传屈子:提及屈原,强调古典文学的影响力。
- 削迹艰虞:表明创作过程的艰辛与苦楚。
- 擅场风雅:讽刺一些文人只会风雅之事。
- 未遣中书秃:对中书省的讽刺,表现对权力的无奈。
- 何须哀怨:劝诫自己不要悲伤。
- 国香合在幽谷:强调文化的存在即使在幽静之处。
- 黄九秦七虽能:比较历史人物的才能。
- 那如坡老:强调白居易的豪气。
- 侬向欢场歌苦调:表达自己在欢场中的苦涩感受。
- 画壁垆头:描绘特定场景。
- 题巾酒次: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 穿云裂石:结尾以豪情壮志,展现积极向上的气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词句比作星子,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词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
- 夸张:如“穿云裂石”,用以强调豪情。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文人风雅、文化追求及个体情感展开,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敬仰与对文人精神的追求,情感深邃,意蕴丰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披:象征文人的风采与外在形象。
- 星子:隐喻文学成就的闪耀与光芒。
- 楚骚:象征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
- 幽谷:代表文化的深邃与隐秘。
- 豪竹:象征豪情与气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士禄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屈子”指的是谁?
- A. 曹操
- B. 屈原
- C. 李白
- D. 杜甫
-
“穿云裂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豪情
- C. 无奈
- D. 失落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士禄《念奴娇 其二》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文人风雅的追求,后者则侧重于对自然及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王士禄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