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一 集张登子南华山馆》
时间: 2025-01-11 12:41: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其一 集张登子南华山馆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兰亭秋暮,眺晴原并到南华山墅。
画槛横塘看两岸,多少断红残紫。
鳌禁当年,鹭车昔日,休沐时来此。
苍梧颍嗣,至今长读秋水。
闲备彩缆青丝,玉壶携酒处,锦鳞鲜美。
吴下阿蒙何日至,相对邺宫才子,
舞凤雄图,放龟遗迹,衰柳频低起。
耶溪相望,不知去几何里。
白话文翻译:
在兰亭的秋天黄昏,我眺望晴朗的原野,远处是南华山的别墅。
从画窗望去,河塘两岸,多少断落的红花和残留的紫色。
当年在鳌禁,鹭车曾经在这里休息,现在却已成往事。
苍梧和颍川的后人,至今仍长久地吟读着秋水的诗篇。
闲暇时准备彩带和青丝,带着玉壶在这里喝酒,品尝美味的鱼。
吴下的阿蒙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面对邺宫的才子们,
舞动着雄壮的凤舞,放下龟的遗迹,衰弱的柳树频频低垂。
耶溪遥望,不知道距离有多远。
注释:
- 兰亭:指兰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述之地,是古代文人雅集之所。
- 鳌禁:指古代的鳌山,传说中的神山,象征着高大和尊贵。
- 鹭车:指古代文人乘坐的鹭鸟形状的车,代表闲适的生活。
- 苍梧: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地方,指代文人。
- 阿蒙:指吴下的才子,特指诸葛亮的故乡。
- 邺宫: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聚集了许多才子佳人。
- 耶溪:指一个地名,可能与自然景观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奇龄(1745—1821),清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生于浙江,曾任官职,后隐居山林,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毛奇龄游览南华山时,感怀于大自然的美丽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集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念奴娇 其一 集张登子南华山馆》是一首抒发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兰亭的秋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人文情怀的寄托。开头的“兰亭秋暮”,即使在暮秋时节,依然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接着,通过“画槛横塘看两岸,多少断红残紫”的生动描绘,诗人展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色彩斑斓,意境悠远。
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如“鳌禁当年,鹭车昔日”,使得个人的感慨与历史的深情交织在一起。诗人思念那些曾经在此聚会的文人雅士,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最后,诗人以耶溪的遥望结束,留下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兰亭秋暮”:点明时间和地点,设定秋天的氛围。
- “眺晴原并到南华山墅”:表现诗人远眺的视野,南华山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 “画槛横塘看两岸”,生动的描绘出诗人眼前的美景。
- “多少断红残紫”,营造出一种秋天的凄美之感。
- “鳌禁当年,鹭车昔日”: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追忆往昔的美好。
- “闲备彩缆青丝,玉壶携酒处,锦鳞鲜美”:生活的闲适与享受,体现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 “吴下阿蒙何日至”:对未来友谊的期盼。
- “耶溪相望,不知去几何里”: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槛”、“玉壶”等,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结合,深化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历史人文的追思,以及对未来友谊的期待,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兰亭:象征着文人雅集,文化的传承。
- 秋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深刻的思考。
- 彩缆青丝:代表着生活的美好与闲适。
- 耶溪:象征着未来的未知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兰亭秋暮”中的“秋暮”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苍梧”指代什么?
- A. 地名
- B. 人物
- C. 动物
- D. 物品
-
“舞凤雄图”中的“凤”象征着什么?
- A. 富贵
- B. 美丽
- C. 力量
- D. 高贵
答案:
- C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毛奇龄 vs. 王羲之:两者都关注文人之间的交往与自然,但王羲之更侧重于文人情谊,毛奇龄则在历史与个人情感之间有更深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
- 《山水诗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