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杂咏 之荆操》
时间: 2025-01-22 18:3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粤有我土,岐山之下。
孰是营之,维我考祖。
今我于迈,自岐徂荆。
岂不怀归,念我弟兄。
民勿我思,我斯安只。
国已有后,先君季子。
予思泰伯之德而作。
白话文翻译:
在我的故土粤地,位于岐山之下。
谁在营建这片土地,维系着我的祖先。
如今我踏上征途,从岐山走向荆州。
难道不想归去,思念我的兄弟吗?
人民不必担忧我,我在这里安然无恙。
国家已经有了继承者,先君的后代。
我思念泰伯的德行而作此诗。
注释:
字词注释:
- 粤:指粤地,今广东一带。
- 岐山:古代著名的山脉,位于陕西省,传说是周朝的发源地。
- 营之:指治理、营造。
- 考祖:指祖宗,祖先。
- 迈:行走、走向。
- 徂:去、往。
- 怀归:思念归乡。
- 念:思念、挂念。
- 民勿我思:人民不必担心我。
- 斯安只:在此安然无恙。
- 国已有后:国家已有继承者。
- 季子:指先君的后代。
- 泰伯:古代周王朝的贤德之士,义薄云天。
典故解析:
- 泰伯:周朝的开国之君,为了让弟弟能继位,自己放弃王位,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大义。诗人提及泰伯,表明他向往这种高尚的人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 1336-1375),字季鹰,号曦园,明代初期诗人。他是“明初四杰”之一,诗风清新,擅长抒情,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姑苏杂咏》是高启在苏州游历时创作的一组诗歌,表达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慕。此诗写于明代,正是国家重建、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家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荆操》通过描绘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情感,展现了他对家国的眷恋与对先人的敬仰。诗中开篇就明确了地理位置——“粤有我土,岐山之下”,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在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诗人也提及了祖先的光辉业绩,显示出一种对历史的敬重与自豪感。
“岂不怀归,念我弟兄”一句,流露出浓厚的乡愁,兄弟之情在此显得尤为珍贵。诗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安危,也关心民众的安危,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最后提到的“予思泰伯之德而作”,则是对高尚品德的向往,诗人在对比自身与泰伯的德行,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不仅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粤有我土,岐山之下。
诗人自述故土之地,表明地域背景。 -
孰是营之,维我考祖。
反思此地的治理和祖先的贡献。 -
今我于迈,自岐徂荆。
描述自己从岐山出发,走向荆州的旅程。 -
岂不怀归,念我弟兄。
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
民勿我思,我斯安只。
安慰人民,表明自己在外的安好。 -
国已有后,先君季子。
提及国家的继承,表达对先君的感激。 -
予思泰伯之德而作。
将自己的思考与泰伯的高尚德行联系,表现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人通过地名和人名比喻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乡、敬祖、追德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粤:故乡,情感寄托。
- 岐山:历史的根源,文化的象征。
- 兄弟:亲情的体现,温暖的情感。
- 泰伯:理想人格的象征,德行的标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岐山”位于哪个省? A. 湖北
B. 陕西
C. 江苏 -
“予思泰伯之德而作”的意思是? A. 我思念泰伯的德行
B. 我希望成为泰伯
C. 我反对泰伯的做法 -
诗人对家乡的态度是? A. 忘记
B. 想念
C. 怨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比较高启的《荆操》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高启更多着眼于对历史和德行的追寻,而杜甫则是直接的情感流露,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
- 《诗经与后世诗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