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顿里十首 其五》

时间: 2025-01-26 06:54:02

斩伐凭樵斧,经纶在钓车。

薄云还露月,小雨不妨花。

酒债应多处,诗名自一家。

虚烦时主召,懒脱故衣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顿里十首 其五
作者: 高启 〔明代〕

斩伐凭樵斧,经纶在钓车。
薄云还露月,小雨不妨花。
酒债应多处,诗名自一家。
虚烦时主召,懒脱故衣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前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树木被砍伐,渔舟轻摇,似乎在对比人与自然的关系。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态度,酒债多的地方不在少数,诗名虽有,但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一家之事。最后,诗人感到烦恼,被主人召唤,却懒得脱去旧衣服,显露出一种对世俗繁忙生活的无奈与不屑。

注释

  • 斩伐:砍伐树木。
  • :依靠。
  • 樵斧:砍树的工具,指樵夫所用的斧子。
  • 经纶:此处指的是渔舟的使用。
  • 薄云:轻薄的云。
  • 露月:指明亮的月光透过云层。
  • 酒债:指因饮酒而产生的债务。
  • 虚烦:无谓的烦恼。
  • 故衣麻:指旧衣服,可能是麻布制成,象征简单与朴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 1336-1420年),字季鹰,号秋水,明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高启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明代山水诗的重要代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中的琐事,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诗歌鉴赏

《临顿里十首 其五》是一首具有深厚哲理的诗作。诗的开头描绘了自然景象,通过“斩伐凭樵斧”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同时,通过“经纶在钓车”,诗人巧妙地将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象结合,表明人们在自然中生活、奋斗的无奈与美好。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无奈。酒债的繁多让人感到生活的重负,而“诗名自一家”则体现了诗人对诗名和名利的淡然态度,似乎在说,个人的荣誉与成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

最后两句“虚烦时主召,懒脱故衣麻”,更是展现了诗人对繁琐社交的拒绝与无奈。在面对外界的召唤时,他选择了一种懒散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反映了个体对社会压力的抵抗,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世俗的反思,情感深邃而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斩伐凭樵斧:描绘了砍伐树木的场景,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经纶在钓车:描绘了渔舟在水面上,展现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状态。
  3. 薄云还露月:描绘了夜空的美丽,表现了一种宁静与和谐。
  4. 小雨不妨花:小雨对花的滋润,显示出自然的恩赐。
  5. 酒债应多处:生活中的琐事与负担,酒债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6. 诗名自一家:强调个人的诗名并不重要,归根结底是自我内心的满足。
  7. 虚烦时主召:无谓的烦恼与外界的召唤,反映出内心的困扰。
  8. 懒脱故衣麻:对世俗生活的拒绝,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中的琐事比作酒债,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式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如“薄云”、“露月”,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表现了对世俗繁杂生活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樵斧: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破坏与生存的主题。
  • 钓车:代表着生活的乐趣与简单的快乐。
  • 薄云与露月: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酒债: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与负担。
  • 故衣麻:代表着简单与朴素,传达出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樵斧”指的是什么? A. 渔具
    B. 砍树的工具
    C. 农具

  2. “酒债应多处”意指什么? A. 酒的消费
    B. 生活的负担
    C. 诗歌的创作

  3.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A. 热衷追求
    B. 轻松面对
    C. 忍受烦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高》 - 杜甫
  2. 《静夜思》 - 李白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高启的《临顿里十首 其五》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高启更侧重于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杜甫则更多反映了人生的艰辛与忧虑。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对月景的描绘,展现了浓厚的思乡情感,与高启的自然描写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高启诗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