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

时间: 2025-01-22 10:58:59

老去无求心自清,不争利禄不争名。

消除结习耽岑寂,却被旁人说矫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去无求心自清,不争利禄不争名。
消除结习耽岑寂,却被旁人说矫情。

白话文翻译:

年纪大了,没有什么要求,心里自然清净;
不争取金钱和名声。
消除了世俗的牵绊,沉浸在宁静中,
却被别人说成是矫情。

注释:

  • 老去:年纪渐长,指年老。
  • 无求: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
  • 心自清:心境自然清明。
  • 利禄:指金钱和官位。
  • 消除:去掉,消灭。
  • 结习:指世俗的习气和牵挂。
  • 耽岑寂:沉迷于宁静的生活。
  • 旁人:他人、外人。
  • 矫情:故作姿态,或者显得做作。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整体意境与“隐士”文化相契合,反映了道家和儒家对名利的看法。诗中表现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表现了老年人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柯鸿年,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其诗风简练,注重内心的表达,常常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晚年,可能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对过往的追求进行审视,柯鸿年便在此诗中表达出对名利的放下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述怀》是一首表现内心追求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开头两句“老去无求心自清,不争利禄不争名”,直接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意识到,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使人的心灵变得复杂和浮躁。

接下来的“消除结习耽岑寂,却被旁人说矫情”,则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孤独。虽然诗人努力摆脱世俗的牵绊,享受宁静的生活,但却遭到了旁人的误解与指责,这种“矫情”的说法反映了社会对真实自我的不理解。诗人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外界的压力与质疑,这使得他在享受宁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丝无奈和愤懑。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去无求心自清”:随着年纪的增大,诗人已不再追求世俗的东西,内心因此变得清净。
    • “不争利禄不争名”:坚定地表示不追求金钱和名声。
    • “消除结习耽岑寂”:表示已去掉世俗的束缚,沉浸在宁静中。
    • “却被旁人说矫情”:尽管如此,却被外界误解为做作。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结构简洁,前后对仗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律。
    • 反讽:最后一句的“矫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对社会误解的反思。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老年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在追求自我解放过程中遭遇的外界压力。

意象分析:

  • “老去”:象征着人生的成熟与反思。
  • “心自清”: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消除结习”:象征对世俗牵绊的超脱。
  • “旁人”:象征外界的评价与压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利禄”指的是什么? A. 金钱和名声
    B. 学问和品德
    C. 友情和爱情
    D. 健康和快乐

  2. 诗人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什么? A. 名利
    B. 内心的宁静
    C. 地位
    D. 权力

  3. “却被旁人说矫情”中的“旁人”指的是? A. 朋友
    B. 家人
    C. 社会外界
    D. 自己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陶渊明在《饮酒》中也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超脱,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与柯鸿年的《述怀》相似,两者都体现了对世俗的反思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陶渊明与隐士文化》
  • 《王维诗歌的哲理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