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群公题中山寺》
时间: 2025-01-10 22:31: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群公题中山寺
平原十里外,稍稍云岩深。
遂及清净所,都无人世心。
名僧既礼谒,高阁复登临。
石壁倚松径,山田多栗林。
超遥尽巘崿,逼侧仍岖嶔。
吾欲休世事,于焉聊自任。
白话文翻译
在平原的十里之外,云雾稍稍弥漫在山岩深处。
终于来到这处清净之地,周围没有人世间的喧嚣与纷扰。
名僧已经礼敬过我,我又在高阁上登高望远。
石壁倚靠在松林的小径旁,山间的田地里长满了栗树。
远远地看去,山峦延绵不绝,旁边的山路依然崎岖。
我想要在这里远离世俗的事务,随心所欲地生活。
注释
- 平原:指开阔的平地。
- 云岩:指云雾缭绕的山岩。
- 清净所:指宁静的地方。
- 名僧:著名的和尚。
- 礼谒:拜访问候。
- 高阁:高高的楼阁。
- 松径:松树旁的小路。
- 山田:山间的田地。
- 栗林:栗树的树林。
- 巘崿:山峰。
- 岖嶔:崎岖不平的山路。
- 休世事:摆脱世俗事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等人并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士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盛时期,诗人游览中山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人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诗歌鉴赏
《同群公题中山寺》是一首描写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诗。诗人在平原十里外,云雾缭绕的山岩深处,找到了一个清净的所在,心中无世俗之忧,表现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开篇通过“平原十里外,稍稍云岩深”描绘了清幽的环境,勾勒出诗人追寻宁静的过程。
接着,通过“名僧既礼谒,高阁复登临”展现了与僧人交往的纯净与高远,暗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通过对石壁、松径、栗林的描写,将自然景致与心灵感受紧密结合,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
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远离世俗的愿望,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沉思与反思。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超遥尽巘崿,逼侧仍岖嶔”的境界,既有远景的开阔,又有近景的细腻,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通过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传达了内心的安宁与对世事的淡漠,展现了高适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原十里外,稍稍云岩深:描绘出诗人到达山寺的路程,营造出一种遥远、神秘的气氛。
- 遂及清净所,都无人世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珍视,远离尘世的喧嚣。
- 名僧既礼谒,高阁复登临:与高僧的交流,接触高雅的文化,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 石壁倚松径,山田多栗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宁静的环境。
- 超遥尽巘崿,逼侧仍岖嶔:描绘山势的雄伟与险峻,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渴望与追求。
- 吾欲休世事,于焉聊自任:直接表达诗人希望远离世俗的愿望,体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岩”比喻环境的清幽。
- 对仗:如“平原十里外”与“超遥尽巘崿”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通过“松径”、“栗林”等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事务的淡漠,体现了高适的隐逸情怀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云岩:象征着宁静的环境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 清净所:代表着心灵的归宿与安宁。
- 名僧:象征着智慧与精神的引导。
- 松径与栗林:自然生命的象征,表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
- 巘崿与岖嶔:暗示人生的坎坷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清净所”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喧嚣
B. 宁静
C. 复杂
D. 热闹 -
“吾欲休世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 A. 热爱世俗
B. 逃避现实
C. 享受生活
D. 追求名利 -
诗中提到的“名僧”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智慧与信仰
C. 权力
D. 朋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高适与王之涣: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边塞与自然风光,但高适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逃避,而王之涣则表现出壮阔的边塞气势。
- 高适与岑参:岑参的诗歌常常充满豪情壮志,而高适则偏向于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眷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高适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