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群公秋登琴台》
时间: 2025-01-10 22:19: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遗迹让人感慨,琴台显得空旷而寂寥。
静静地看着那些尘埃,千年的历史仿佛就在昨天。
从今往后,我开始眺望,许多贤人早已相约。
品德和形态神韵高尚,谁能知晓天地之间的遥远呢?
四季匆匆而过,六月的蝉声已经传出秋意。
万物都归于白帝,平川广袤如赤色的天空。
仍然面对着夏季的炎热,何时才会有凉风袭来?
燕雀在屋檐上喧闹,鸿鹄在空中高高飞翔。
万物各有其性,我的心却在渔樵之间。
我仍然陶醉于此,手中握着酒瓢。
注释
- 古迹: 指古老的遗址、遗迹,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思。
- 琴台: 指的是古代弹琴的场所,象征雅致与高尚。
- 遗尘: 指历史留下的尘埃,表达时间的流逝。
- 白帝: 传说中的神祇,象征自然的循环。
- 夏伏: 指炎热的夏季。
- 燕雀: 指小鸟,象征平凡的人物。
- 鸿鹄: 指大雁,象征高尚志向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有《燕歌行》和《别董大》。他的诗风豪放,常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适晚年,结合了个人经历与对历史的感悟,表达了对古代贤士的追思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同群公秋登琴台》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通过对古迹的感慨,诗人将自己的思绪与历史、自然相结合。开篇的“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即刻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琴台的空寂感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接着,诗人用“千载如昨朝”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类记忆的短暂。
诗中通过“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追求,理想的高尚与现实的遥远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描绘四季变化,尤其是“六月鸣秋蜩”,让人感受到季节的交替与生命的无常。诗的最后几句,诗人以“我心在渔樵”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尽管身处繁华与喧嚣之中,内心却渴望宁静与自然。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个人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历史的追忆,表现了高适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诗人触景生情,古老的遗迹让他感慨,琴台的孤寂反映了历史的苍凉。
-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诗人静静地看着历史的尘埃,感叹千年的时间仿佛就在昨天。
-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从今往后开始眺望,许多贤士早已相约,表现了对贤才的渴望。
-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高尚的品德与形态,谁又能知晓天地的遥远,哲思深邃。
-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四季变化之快,六月的蝉声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万物归于自然,广袤的平川映衬着赤色的天空,表现自然的壮丽。
-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仍然在酷热的夏季,何时才能迎来凉风,表达了对清凉的渴望。
-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燕雀在屋檐上喧闹,鸿鹄在高空飞翔,象征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理想。
-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万物各有其性,而我的心却渴望渔樵的简单生活。
-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诗人陶醉于此,手中握着酒瓢,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中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 笔中的“燕雀”和“鸿鹄”象征着不同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 比喻: “万象归白帝”用神话比喻自然的循环。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古迹的思考与对贤士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时间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渗透出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台: 代表文化与艺术的高雅。
- 秋蜩: 代表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短暂。
- 白帝: 象征自然的神秘与宏大。
- 渔樵: 象征简单、自然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适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鸿鹄”象征了什么?
A. 小人物
B. 高尚志向
C. 自然风光 -
“万象归白帝”这句中的“白帝”指的是?
A. 人物
B. 自然现象
C. 神祇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诗词对比:
- 高适的《同群公秋登琴台》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在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但高适更侧重于历史与哲思,而王之涣则更突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文集》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