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广陵栖灵寺塔》
时间: 2025-01-25 23:04: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广陵栖灵寺塔
作者:高适 〔唐代〕
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
直上造云族,凭虚纳天籁。
迥然碧海西,独立飞鸟外。
始知高兴尽,适与赏心会。
连山黯吴门,乔木吞楚塞。
城池满窗下,物象归掌内。
远思驻江帆,暮时结春霭。
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
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广陵栖灵寺塔的所见所感。淮南的富饶景色在这里尽显无遗,这座塔确实是奇特之地。站在塔上,可以直冲云霄,听到天籁之音。向西望去,碧海遥远,飞鸟在空中独立徘徊。此时才明白,快乐是短暂的,心灵的愉悦与自然景色相会合。连绵的山峦在吴门之外显得黯淡,树木高耸遮挡住楚地的风光。城池的景象尽收眼底,万物仿佛都在掌握之中。远望江上的帆船停泊,傍晚时分,春霭笼罩。车马似乎也在轻轻移动,造化的恩赐如同大地的厚重。何必非得了无身形,才能理解何时该退去呢?
注释
- 淮南:指中国淮河以南的地区,富饶之地。
- 登临:登上高处观景。
- 信奇最:确实是奇特之地。
- 造云族:通向云霄的地方,形容高耸入云。
- 天籁:自然的声音,指美妙的声音。
- 迥然:形容遥远而独特。
- 飞鸟:自由自在的鸟。
- 高兴尽: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
- 适与:正好与。
- 连山黯:连绵的山峦显得黯淡无光。
- 物象:万物的形象。
- 归掌内:尽在掌握之中。
- 驻江帆:停泊在江边的船只。
- 暮时:傍晚时分。
- 春霭:春天的雾气。
- 轩车:车马,指行驶的车辆。
- 造化:大自然的力量。
- 了无身:没有身体的状态。
- 知所退:明白何时该退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山西,后行游于边疆,作品多以豪放、壮阔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描写自然景色、边塞生活以及人生哲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高适游历广陵时,意在抒发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展现了高适对个人境遇的感悟,表达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与短暂快乐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广陵栖灵寺塔》通过描绘高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在高塔之上,俯瞰大地,遥望远方,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和人世的渺小。诗中“直上造云族,凭虚纳天籁”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高远目标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也带来了对快乐短暂性的反思。诗人在“始知高兴尽,适与赏心会”中表达了对快乐的感慨,仿佛在提醒自己,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能沉浸其中而忘却现实。
而“连山黯吴门,乔木吞楚塞”则描绘了景色的变幻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思考者,他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思人生态度与自我认识。整体来看,诗歌通过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高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的独特风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淮南富登临:描绘了淮南地区的富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 兹塔信奇最:强调这座塔的奇特与风景的优美。
- 直上造云族:形象地表现了塔的高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凭虚纳天籁:表达诗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美妙的声音。
- 迥然碧海西:描述了西方碧海的辽阔与遥远。
- 独立飞鸟外:表现了飞鸟的自由,与高塔的孤高形成对比。
- 始知高兴尽:开始意识到高处的快乐是短暂的。
- 适与赏心会:与自然的美景相会,感受到内心的愉悦。
- 连山黯吴门:描写远方连绵的山峦沉寂无光。
- 乔木吞楚塞:高大的树木遮挡了楚地的风光。
- 城池满窗下:透过窗户看到城池的全貌。
- 物象归掌内: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
- 远思驻江帆:遥望江上的帆船停泊,寓意思考的停顿。
- 暮时结春霭:傍晚时分,春天的雾气弥漫。
- 轩车疑蠢动:车马仿佛在轻微地移动,给人一种动感。
- 造化资大块:赞美自然的伟大,强调自然的力量。
- 何必了无身:思考存在的意义。
- 然后知所退:明白何时该退去,反思人生的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造云族”形象地描绘了高耸入云的状态。
- 对仗:如“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体现了工整的对称。
- 夸张:如“凭虚纳天籁”强调了高塔的高度与自然声响的美妙。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高处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短暂快乐的反思,以及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高适作为一位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塔:象征着人类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
- 碧海:象征着辽阔与遥远,寄托了诗人的自由向往。
- 飞鸟: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束的生命状态。
- 春霭:象征着温柔与柔和的自然气息。
- 江帆:象征着人生航行中的思考与停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塔上能够听到什么声音? A. 车马的声音
B. 天籁之音
C. 人声吵杂
D. 任何声音 -
诗中“连山黯吴门”中的“吴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淮南
B. 吴国的都城
C. 江南
D. 楚国 -
诗中提到的“物象归掌内”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A. 对自然的无奈
B. 对现实的掌控感
C. 对人生的失望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高适的《登广陵栖灵寺塔》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但高适更侧重于内心的哲思,而王之涣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和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