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

时间: 2024-09-19 21:21:10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

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

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

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

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

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

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 ——高适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
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
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
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
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
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
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

白话文翻译

谁说我是嵩山和颍水的客人,
却已经途经了邹鲁之乡。
我站在少昊的遗址前,才意识到东蒙的广阔。
我独自一人行走,心中难免怀古,激动得流下热泪。
圣人早已不在,游夏的身影也远远望去。
我在野泽之间徘徊,四周皆是悲伤。
日出时看到阙里,河水平静如汶阳。
我年少时就怀有高洁的志向,十年来一直努力自强。
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任凭自己随意游荡。

注释

  • 嵩颍:指嵩山和颍水,象征名山大川。
  • 邹鲁:古代诸侯国,孔子的故乡,代表儒家文化。
  • 少昊:古代帝王,传说中的圣人,象征理想与志向。
  • 游夏:指游夏子,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意在追忆古圣先贤。
  • 弱冠:指二十岁的年纪,象征青年时的志向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职地方官吏,以豪放激昂的边塞诗著称。他的诗歌既有边塞的壮阔,又有田园的恬淡,风格多样,广受欢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适途经鲁郡时,正值告别友人徐十八,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理想未达的感慨。诗中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行走于鲁郡的情景,展现了其对古文化的追忆与对自身理想的反思。诗的开头以“谁谓嵩颍客”引入,表现出一种自我认同的困惑,诗人身处异乡,却不禁思索自己的根源。接着,诗人站在少昊的遗址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东蒙的辽阔让他对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中,诗人以独行者的身份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增添了诗的历史感和悲壮感。通过“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诗人用自然景象映射内心的情感,体现了他对于理想与现实、往昔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全诗最后几句,诗人以“弱冠负高节”自述过往的理想与追求,却最终未能如愿,显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深情而豪放的笔调中,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谓嵩颍客: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并非真正的客人。
  2. 遂经邹鲁乡:经过历史悠久的邹鲁之地,暗喻对文化的追寻。
  3. 前临少昊墟:来到少昊的遗址,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4. 始觉东蒙长:意识到东蒙的辽阔,象征未来的广阔。
  5. 独行岂吾心:独自旅行,内心感受到孤独与思考。
  6. 怀古激中肠:怀念古人,内心受到激荡。
  7. 圣人久已矣:古圣人早已不在,流露出一种失落感。
  8. 游夏遥相望:对游夏的追忆,表示对儒家文化的向往。
  9. 裴回野泽间:在野泽之间游荡,体现对自由的渴望。
  10. 左右多悲伤:周围充满悲伤的氛围,感受到世事无常。
  11. 日出见阙里:日出时分,看到阙楼,象征希望。
  12. 川平知汶阳:河流平静,象征内心的宁静。
  13. 弱冠负高节:年轻时志向高远,表现出理想主义。
  14. 十年思自强:十年的努力与追求,渴望成功。
  15. 终然不得意:最终未能如愿,显露出无奈。
  16. 去去任行藏:随意而行,任凭命运的安排,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以历史遗址和自然景象比喻理想与现实,产生共鸣。
  • 排比:通过“去去任行藏”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强调对命运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嵩颍:象征着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 邹鲁:代表着儒家文化的根基。
  • 少昊墟:历史的沉重与文化的积淀。
  • 东蒙:未来的广阔与无限可能。
  • 日出:希望与新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弱冠”指的是几岁?

    • A. 18岁
    • B. 20岁
    • C. 22岁
    • D. 25岁
  2. 诗人怀古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哪一句?

    • A. 谁谓嵩颍客
    • B. 怀古激中肠
    • C. 终然不得意
    • D. 去去任行藏
  3. 诗中提到的“游夏”指的是?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一种游乐活动
    • C. 一种诗歌风格
    • D. 一种饮食文化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高适的《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高适更多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文化的思考,而王之涣则表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象与豪情壮志。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