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时间: 2025-04-28 17:04: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苇西一舸,是晋祠遗老,旧谭经处。汲冢坠文如扫叶,不辨何今何古。一卷烟空,百年电谢,有客重凝伫。琴歌谁续,沙边羁雁能语。记否交顾攀张,负乾坤清气,来守穷章句。一任淮南尘澒洞,赢得垫巾麾麈。枚宅孤吟,韩台罢钓,莫误寻秋路。披图枨触,甚时还叩幽宇。
白话文翻译:
在芦苇丛生的西边,一只小船停靠着,这里是晋祠的老者所遗留的地方,曾经是旧时谈经的处所。汲水的坟冢上落下的文字像扫落的树叶,分不清是今人还是古人。一卷白烟在空中弥漫,百年如电般消逝,访客再次在此凝视等待。谁来续写琴声歌声,沙边的雁儿是否能与我对语?你还记得当年交谈攀援,承载着天地的清气,来守护穷尽的诗句吗?任凭淮南的尘土如澒洞般翻滚,赢得了垫巾和麈尾。独自在枚宅吟唱,韩台已结束钓鱼,莫要误了寻秋的路。披开图卷,触摸那时光的痕迹,何时才能再叩响那幽静的宇宙?
注释:
- 苇西一舸:指在芦苇丛生的地方有一只小船。
- 晋祠遗老:指晋祠的老者,可能是指晋祠的历史与文化遗存。
- 汲冢:汲水的坟冢,这里有取水的意象。
- 百年电谢:形容时间的飞逝。
- 羁雁:指被困的雁,暗含孤独与思念之情。
- 负乾坤清气:承载着天地间的清新气息。
- 淮南尘澒洞:淮南地区的尘土,形容环境恶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冯煦,清代诗人,以清丽的词风和深邃的意境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古代文化的追忆,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百字令》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忆。开篇提到“苇西一舸”,即刻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沉思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一个古老的场景。诗中多次出现的古代遗迹与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惆怅。
诗的结构错落有致,情感层次分明。通过“汲冢坠文如扫叶”,诗人表达出对历史流逝的无奈与思索,接着以“百年电谢”回望过去的瞬息万变,突显时间的残酷。接下来的“琴歌谁续”则引发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暗示古老文化在当代的孤独与渺小。
整首诗结合了自然与人文,既有山水的美丽,又有文化的沉重,使得情感更为丰富。诗人在对历史的追忆中,表露出对人生、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在细腻的字句中传达出一种哲理。最终,诗人以“披图枨触,甚时还叩幽宇”结束,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期待,让人不禁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苇西一舸:开篇设定场景,传达出静谧的气氛。
- 汲冢坠文如扫叶:隐喻历史的遗忘与流逝。
- 一卷烟空,百年电谢:时间的消逝如烟般无形。
- 琴歌谁续,沙边羁雁能语: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与孤寂。
- 记否交顾攀张: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
- 一任淮南尘澒洞:对环境的无奈与接受。
- 枚宅孤吟,韩台罢钓:独立思考的境地与人生哲学。
- 披图枨触:对历史的探索与追寻。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汲冢坠文如扫叶”,形象生动。
- 对仗:多处运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古代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出一种对美与真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芦苇: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宁静。
- 小船:代表着人生的旅程与孤独的思索。
- 琴歌: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苇西一舸”指的是?
- A. 一只小船
- B. 一座山
- C. 一片湖
- D. 一座庙
- “汲冢坠文”中“文”指的是?
- A. 文字
- B. 文化
- C. 诗篇
- D. 文明
- 诗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厌倦
- C. 愁思
- D. 骄傲
- 诗中提到的“苇西一舸”指的是?
-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月下独酌》
-
诗词对比:
- 比较冯煦与李白的作品,冯煦更注重对历史的深思,而李白则更偏向于表达个人情感的洒脱与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