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
时间: 2025-01-10 22:5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水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话文翻译
在浔阳的郊区,每年都有一次大水。
街坊的楼阁半淹没在水中,城墙的边缘许多地方都倾斜坍塌。
水面苍茫如海,远处与空中青色的山峦相连。
狂风卷起白色波涛,烈日灼烤着红色浪花。
商人和工匠的居所被水冲走,牛马纷纷逃上了高山。
更何况此时正是征税的季节,给农民和桑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只有那些雇佣的船夫,划着船只满怀生意的兴致。
他们不知道数万人的灾难,只顾寻找利器。
我无能为力,你们并非长久得志。
九月霜降过后,水势退去,留下一片平地。
注释
- 浔阳: 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 闾阎: 指街坊、楼阁。
- 堞: 城墙的边缘。
- 苍茫: 广阔无垠的样子。
- 鼓枻: 划船的动作。
- 佣舟子: 雇佣的船夫。
- 锥刀: 指割利器,暗指商业利益。
- 九月霜降: 指农历九月,天气转凉,霜降时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诗风平易近人著称。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常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大水》写于白居易任职浔阳期间,正值自然灾害频发之时,诗中描绘了洪水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灾难和民生困苦的关注。
诗歌鉴赏
《大水》是一首充满社会关怀的诗。白居易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大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诗的开头以“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引入,设置了一个因洪水而动荡不安的背景。接着,诗人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被水淹没的街坊和倾斜的城墙,展现了灾难的严重性。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人采用了“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的手法,渲染了洪水泛滥的壮观景象,令人感到无力与苍凉。风起云涌、波涛汹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也隐喻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诗中提到“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生动刻画了商人和农民的困境,暴露了洪水对经济和农业的冲击。尤其在“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一句中,诗人直接点出了在征税时期,农民的痛苦倍增,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最后,诗人以“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结束,给人以希望的暗示,虽然洪水带来了灾难,但最终会退去,留下平地。整首诗在悲惨的背景下,蕴含着对人类坚韧和未来的希望,展现了白居易的深厚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每年在浔阳郊外都会来一次洪水。
-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街坊和城墙受到洪水影响,部分淹没和倾斜。
-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水面广阔如海,远景和天空相连。
-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风起浪涌,阳光下的浪花翻滚。
-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商人和农民的房屋被水淹没,牛马逃往高处。
-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征税时期,农民受到更大的损失。
-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只有雇佣的船夫在划船,表现出生意的兴致。
-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船夫不知灾难严重,只顾自己寻求利益。
-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我无能为力,你们的得志也不是长久的。
-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等到九月霜降后,洪水退去,土地恢复。
修辞手法:
- 比喻: “苍茫生海色”比喻洪水的广阔。
- 拟人: “风卷白波翻”,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关注,揭示了洪水给人民生计带来的严重影响,以及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无奈与愤懑,同时流露出对未来的深切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水: 自然灾害的象征,代表着破坏与无奈。
- 牛马: 代表农民的生计,体现了农民的艰辛。
- 佣舟子: 代表商业利益,反映了人性中的自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的《大水》主要描写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美
B. 人生哲理
C. 自然灾害
D. 爱情 -
诗中提到“工商彻屋去”,指的是:
A. 商人逃跑
B. 商业活动受损
C. 工厂关闭
D. 水淹没房屋
答案: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描绘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体现社会关怀。
- 李白的《将进酒》: 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大水》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白居易更侧重于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现灾难的直接结果,而杜甫则通过战争的背景,表达对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