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澹月濛濛,舟行夜色中。
江铺满槽水,帆展半樯风。
叫曙嗷嗷雁,啼秋唧唧虫。
只应催北客,早作白须翁。
白话文翻译:
夜色中,烟雾淡淡,月光朦胧,船只在水面上缓缓行驶。江面上铺满了波光粼粼的水,帆船在微风中张开,船桅高高耸立。听见早晨的雁鸣声,啼叫的虫声在秋夜中此起彼伏。想来这北上的旅客,应该早早地变成白须的老翁了。
注释:
- 烟澹:烟雾淡薄,形容夜色朦胧。
- 月濛濛:月光朦胧,形容月亮的光辉模糊不清。
- 槽水:指江水,铺满江面的水面。
- 樯风:指船帆在风中展开的样子。
- 叫曙:指清晨的声音,尤其是鸟鸣。
- 嗷嗷雁:形容大雁叫声的急促。
- 啼秋:指秋天虫鸣声。
- 北客:指北方来的旅客。
- 白须翁:白发的老人,常用来形容年老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北客”与“白须翁”,可理解为旅途的孤独与人生的无常。白居易在此表达了对旅途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富有现实主义色彩著称,深受民众喜爱。白居易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在江南隐居之时,夜行江上,感受到秋夜的清凉和孤独,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江夜舟行》通过描绘夜晚江上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意境。首联“烟澹月濛濛”,以清淡的烟雾与朦胧的月光开篇,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夜晚。接着“舟行夜色中”,则将视角转向行船,暗示着旅途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白居易描绘了水面与帆船的景象,展现出江水的平静与船帆的动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叫曙嗷嗷雁,啼秋唧唧虫”则通过动物的叫声,传递出一种生命的气息与季节的变迁,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最后一句“只应催北客,早作白须翁”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隐含着对旅途与岁月的无奈与感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融合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让人在欣赏夜景之余,不禁思考人生的过往与未来。白居易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将夜晚的孤独与人生的感慨完美结合,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澹月濛濛:描绘了夜晚的烟雾和月光,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
- 舟行夜色中:船只在夜色中行驶,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江铺满槽水:江面上波光粼粼,水面平静,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帆展半樯风:船帆在微风中张开,显示出船行的动态。
- 叫曙嗷嗷雁:清晨的大雁鸣叫,象征着新的开始。
- 啼秋唧唧虫:秋虫的鸣叫,展现出秋天的气息。
- 只应催北客:暗示旅途的无奈与时间的流逝。
- 早作白须翁:对人生老去的感慨,感叹时光不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色与旅途结合,形成了生动的意象。
- 拟人:虫鸣与雁叫,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感叹时光流逝与生命无常,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象征模糊的记忆与过往。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舟:象征人生旅途与行走。
- 雁:象征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
- 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烟澹月濛濛”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明亮的白天
B) 朦胧的夜晚
C) 暴风雨的天气 -
诗中提到的“白须翁”指的是什么?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商人 -
“叫曙嗷嗷雁,啼秋唧唧虫”主要表达人们对什么的感受?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秋天的怀念
C) 对冬天的恐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白居易的《江夜舟行》更注重旅途的感受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人生的苦闷。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但都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