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方密之》

时间: 2025-01-11 11:06:18

家破贫非累,忧深寇未平。

避人空下泪,绝口不谈兵。

桐向秋辞碧,门临溪转清。

月明思汝别,舞袖遍琴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破贫非累,忧深寇未平。
避人空下泪,绝口不谈兵。
桐向秋辞碧,门临溪转清。
月明思汝别,舞袖遍琴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家破人亡而贫困的苦闷,以及对战乱未平的忧虑。诗人在忧伤中躲避他人,默默流泪,却不提起战争的事。秋天的桐树渐渐失去绿意,家门前的溪水清澈流淌。明亮的月光下,想念着你,挥舞着衣袖,弹奏着琴筝,寄托着思念之情。

注释:

  • 家破:家道破败。
  • 贫非累:贫困并不是因为个人的累赘。
  • 忧深:忧虑深重。
  • :敌寇,指外敌入侵。
  • 绝口不谈兵:不愿意谈论战争的事。
  • :桐树,象征秋天的凋零。
  • 辞碧:离开绿色,形容秋天的到来。
  • 转清:溪水清澈流动,象征宁静。
  • 思汝别:思念与你的离别。
  • 舞袖遍琴筝:用舞动的衣袖来弹奏琴筝,表达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友光,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作者因家破人亡而心怀忧虑,借诗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人们在战乱中的无奈与悲伤。诗人用“家破贫非累”开篇,直接点出家庭破碎的现实,接着通过“忧深寇未平”进一步渲染了内心的忧虑,体现了历史背景对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这种忧虑不仅来自于物质的匮乏,更是对国破家亡的痛心。

之后,诗人以“避人空下泪”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逃避与无奈,流泪的孤独感令人心碎。接下来的“绝口不谈兵”则反映了诗人对战乱的厌倦与无力感,虽然身处战火中,却不愿再提及那无尽的痛苦。

“桐向秋辞碧,门临溪转清”两句以自然景物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桐树的凋零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而溪水的清澈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宁静。

最后的“月明思汝别,舞袖遍琴筝”将情感推向高潮,明亮的月光下,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舞袖和琴筝的意象充满了温柔与感伤,传递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清代诗人对家国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破贫非累:指出自己并非因个人原因而贫困,暗示外部环境的影响。
  2. 忧深寇未平:表达对敌寇入侵的深切忧虑。
  3. 避人空下泪:在悲伤中选择独处,流下无声的泪水。
  4. 绝口不谈兵:对战争的沉默,显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5. 桐向秋辞碧:通过桐树的凋零映射秋天的到来,暗示时光的流逝。
  6. 门临溪转清:描绘清澈的小溪,象征内心的一丝宁静。
  7. 月明思汝别:在明月之下,思念与离别交织。
  8. 舞袖遍琴筝:用舞动的动作表达思念之情,琴筝则是艺术的象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桐树的凋零比作生命的无常。
  • 拟人:赋予桐树和溪水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上下句之间有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个人的悲伤与思念为主线,反映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同时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秋天与凋零,代表失去与遗憾。
  2. 溪水:清澈流动,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渴望。
  3. 月光:明亮的月光代表思念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家破贫非累”表达了什么?

    • A. 个人的原因
    • B. 外部环境的影响
    • C. 家庭的团结
  2. 诗人为什么选择“绝口不谈兵”?

    • A. 对战争的厌倦
    • B. 对战争的赞美
    • C. 对朋友的思念
  3. “桐向秋辞碧”中“辞碧”是什么意思?

    • A. 离开绿色
    • B. 增加绿色
    • C. 保持绿色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侧重于兄弟情感,而刘友光的作品则更强调个体在战乱中的孤独感和失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友光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