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生遇王婉罗》

时间: 2025-01-26 04:24:33

彻骨金疮分已休,谢神妃护到灵丘。

供承洞府知何地,洒扫云房不记秋。

金锁玉函虽照耀,宝书真篆敢窥求。

龙胎未肯传初学,又逐安期万里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明生遇王婉罗
作者: 李翔 〔唐代〕

彻骨金疮分已休,
谢神妃护到灵丘。
供承洞府知何地,
洒扫云房不记秋。
金锁玉函虽照耀,
宝书真篆敢窥求。
龙胎未肯传初学,
又逐安期万里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身体的痛苦终于缓解了,感谢神妃的庇护使我来到灵丘。为此我供奉和承接洞府的神灵,却不知道它们究竟在哪里;在云房中打扫的工作,使我忘记了秋天的到来。虽然金锁玉函光辉灿烂,但我又怎敢窥视那些真正的宝书呢?龙胎尚未传授初学之道,我又去追逐安期的长途游历。

注释:

  • 彻骨:形容痛苦深入骨髓,十分严重。
  • 金疮:比喻重创或严重的伤痛。
  • 谢神妃:指的是某位神灵,可能是道教或民间信仰中的神祇。
  • 灵丘:灵气聚集的山丘,常用来指代道教修行的圣地。
  • 供承:供奉和承接神灵的职责。
  • 洞府: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修道的境界。
  • 云房:道教中修行的居所。
  • 金锁玉函:象征着珍贵的知识或秘笈。
  • 宝书真篆:指的是极为珍贵的书籍或知识,真篆是古代汉字的一种。
  • 龙胎:指的是龙的胎儿,象征着潜力或希望。
  • 安期:指的是安期生,传说中的道士,象征着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体现出对道教文化的热爱与追求,风格多样,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宇宙哲理。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可能在经历了一段痛苦和挣扎后,感受到神灵的庇护和对道教修行的向往,借此表达对灵性与修道的渴望。

诗歌鉴赏:

《马明生遇王婉罗》是一首充满道教思想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个人痛苦的描绘与对神灵庇护的感激,展现了诗人对灵性追求的执着与向往。开头的“彻骨金疮分已休”,直接交代了诗人的痛苦经历,接着以“谢神妃护到灵丘”表达了对神灵保佑的感恩,显示出诗人与宇宙力量的联系。

诗中所提到的“供承洞府”与“洒扫云房”,描绘了道教修行者日常的虔诚与勤勉,表现出一种对清净与真理的追求。而“金锁玉函虽照耀,宝书真篆敢窥求”一句,更是将人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又因自身的卑微而感到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最后两句“龙胎未肯传初学,又逐安期万里游”,既是对自身修行进展的反思,也是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渴望突破自我的决心与不懈追寻。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内心挣扎,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道教修行和精神追求的重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彻骨金疮分已休:强调经历了极大的痛苦,终于有所缓解。
  2. 谢神妃护到灵丘:感激神灵的保佑,使自己能来到灵性之地。
  3. 供承洞府知何地:表示对神灵的供奉,但对其真实所在感到迷茫。
  4. 洒扫云房不记秋:在修行中忙于打扫,以至于忘却了时光的流逝。
  5. 金锁玉函虽照耀:即使有珍贵的知识在眼前,也感到无从接触。
  6. 宝书真篆敢窥求:渴望学习,但又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7. 龙胎未肯传初学:象征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8. 又逐安期万里游:追求超脱与长生的理想,象征着对道教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锁玉函”比喻珍贵的知识,赋予其神秘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龙胎”拟人化,表现出潜力的期待。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痛苦的反思、对神灵的感激以及对修道与知识的渴望,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疮:象征着痛苦与磨难。
  • 灵丘:代表着修道的理想与追求。
  • 金锁玉函:象征着知识的珍贵与不可及。
  • 龙胎:象征着潜力与未来的希望。
  • 安期:象征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锁玉函”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知识
    • C. 权力
    • D. 美丽
  2. “龙胎”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生命
    • B. 潜力
    • C. 伤痛
    • D. 旅行
  3. 诗人感激谁的庇护?

    • A. 自己
    • B. 神妃
    • C. 朋友
    • D. 祖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该诗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灵性的向往,但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壮丽,而《马明生遇王婉罗》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哲思,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