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风雨高楼悄》

时间: 2025-01-11 10:56:21

风雨高楼悄四围,残灯黏壁淡无辉,篆烟犹袅旧屏帏。

己忍寒欺罗袖薄?

断无春逐柳绵归。

坐深愁极一沾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风雨高楼悄
风雨高楼悄四围,
残灯黏壁淡无辉,
篆烟犹袅旧屏帏。
己忍寒欺罗袖薄?
断无春逐柳绵归。
坐深愁极一沾衣。

白话文翻译:

在风雨中,高楼四周显得格外安静,
残留的灯光黏在墙壁上,显得暗淡无光,
袅袅的烟雾依然缭绕在旧屏风之间。
我自己忍耐着寒冷,薄薄的罗袖被寒风侵袭,
春天已无踪影,连柳树的绵绒也不再归来。
我坐在深深的愁苦中,衣衫也因忧愁而湿透。

注释:

  • 风雨高楼:指高楼在风雨中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残灯:残留的灯光,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 篆烟:指袅袅的烟,可能是香烟,给人一种旧时光的感觉。
  • 罗袖:轻薄的衣袖,暗示着诗人对寒冷的无奈。
  • 柳绵:春天柳树的毛茸茸的绵绒,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沾衣:形容衣物因愁苦而湿透,暗示情感的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况周颐(1746年-1795年),字蕴卿,号滇叟,清代诗人,出生于江苏。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或许是因思乡、怀人而感到孤独,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愁苦和对春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浣溪沙·风雨高楼悄》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在风雨夜中的孤寂和愁苦。开篇通过“风雨高楼”的意象,设定了一个阴郁的氛围,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接着“残灯黏壁淡无辉”描绘了昏暗的环境,残灯的光线暗淡无力,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篆烟犹袅旧屏帏”中的“篆烟”展现了生活的细节,使得环境更加生动,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回忆。诗人在此处不仅是在描写环境,更是在追忆过往的温暖。接下来的“己忍寒欺罗袖薄”,则透露了诗人的无奈和对寒冷的感知,薄袖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助与凄凉。

“断无春逐柳绵归”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春天的离去让诗人更加感到孤独。最后一句“坐深愁极一沾衣”则是情感的高潮,愁苦的沉重导致衣物也因泪水而湿透,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传达了孤独、愁苦与对温暖的渴望,体现了诗人细腻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雨高楼悄四围:描绘了高楼在风雨中的静谧,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残灯黏壁淡无辉:暗淡的灯光反映了生活的困境和无助感。
    • 篆烟犹袅旧屏帏:细腻的烟雾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
    • 己忍寒欺罗袖薄:直接表达了对寒冷的无奈,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 断无春逐柳绵归:对春天的渴望和失去的惋惜。
    • 坐深愁极一沾衣:情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深切的愁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残灯”比喻孤独和无助。
    • 拟人:如“寒欺”让寒冷似乎有了意志。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风雨夜的孤独景象,表达了对温暖的渴望和对春天的思念,主题围绕着愁苦与希望的对比展开。

意象分析:

  • 高楼:象征孤独和远离。
  • 残灯:代表无助和消逝的温暖。
  • 篆烟:怀旧的情感寄托。
  • 罗袖:脆弱与无奈的隐喻。
  • 柳绵: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残灯”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欢乐
    • D. 希望
  2. 诗人在诗中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快乐
    • B. 愁苦
    • C. 轻松
    • D. 兴奋
  3. “己忍寒欺罗袖薄”中“寒欺”是指什么?

    • A. 寒冷的气候
    • B. 对冷的忍耐
    • C. 寒冷侵扰人的感觉
    • D. 以上都对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比较况周颐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但李清照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况周颐则通过环境渲染出情绪的氛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况周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