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其十》

时间: 2025-01-27 03:25:19

荷叶粘天玉蝀桥,万重金碧影如潮。

功成倘赐移家住,何必湖山理故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荷叶粘天玉蝀桥,万重金碧影如潮。功成倘赐移家住,何必湖山理故箫。

白话文翻译:

荷叶在天空中映衬着玉色的桥梁,万重的金碧交错的倒影如潮水般涌来。如果功成名就能够得到赏赐,迁居到这里生活,那又何必去理会故乡的箫声呢?

注释:

  • 荷叶:指的是荷花的叶子,常用作湖泊中清新自然的象征。
  • 玉蝀桥:指的是用玉石建筑的桥,象征着美丽与富贵。
  • 万重金碧:形容水面上重重叠叠的金色与碧色的倒影,展现出美丽的湖面景象。
  • 功成:指事业有成。
  • 理故箫:指的是关心故乡的箫声,箫声在古代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功成倘赐”可以联想到古代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反映出对成功的渴望;而“湖山理故箫”则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互交织,形成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诗人、散文家,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个性而闻名。他倡导个性解放,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真实的情感与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己卯年春夏之交,龚自珍在京师作诗,正值他对人生、功名与故乡的深刻思考时期,反映出他在繁华与故乡情感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功名和故乡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用“荷叶粘天”来描绘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景象,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而“万重金碧影如潮”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景象的美丽,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波光粼粼的湖面,展现出自然的富饶与生机。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了对人生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如果能功成名就,得到赏赐,愿意迁居于此,享受这美好的风景。然而,诗中“何必湖山理故箫”的反问句,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无奈与思乡之情。尽管身处繁华之地,内心仍然对故乡的牵挂无法割舍,这种情感在诗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个体在追求名利与思念故乡之间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荷叶粘天玉蝀桥:描绘出荷叶与天空的美丽景象,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2. 万重金碧影如潮:形象地展现了水面上金色与碧色的波光,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3. 功成倘赐移家住: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渴望与追求。
  4. 何必湖山理故箫:通过反问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强调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荷叶”比作自然的美丽象征,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韵律。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强调内心的矛盾感,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人们在追求名利与珍惜故土之间的内心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叶:象征着清新与自然,代表着诗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 金碧:象征着繁荣与富贵,暗示诗人对功名的追求。
  • 箫声:代表着故乡的思念,寓意着对过往生活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蝀桥”象征着什么? A. 美丽与富贵
    B. 乡愁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A

  2. 诗的最后一句“何必湖山理故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故乡的忘却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答案:C

  3. 诗中“万重金碧影如潮”用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龚自珍的这首诗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对壮丽自然的赞美与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各有千秋,但都反映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1. 《龚自珍诗文集》
  2. 《清代诗人研究》
  3.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