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览清尚卷
作者:齐己
李洞僻相似,得诗先示师。
鬼神迷去处,风日背吟时。
格已搜清竭,名还着紫卑。
从容味高作,翻为古人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古人作品的思考。第一句说李白和我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我写诗后总是首先给老师看。第二句提到鬼神似乎迷失了去处,只有在风和日明的时光里,我才能得到灵感。第三句中,虽然我已经尽力搜寻清新之作,但我的名声却依然微薄。最后一句则表达了我从容地品味高雅的作品,却让人们对我的创作产生疑惑。
注释
- 李洞: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 相似:在此指的是与李白在某种特质上的相似。
- 示师:展示给老师看,表达对师长的尊重。
- 鬼神迷去处:意在表达灵感的难以捉摸。
- 风日:指晴朗的天气,象征着灵感的到来。
- 紫卑:紫色与卑微,象征诗人的名声不显。
- 从容:沉着冷静的态度。
- 古人:指古代的诗人或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 780 - 841),字景元,号澄心,唐代著名诗人,初为僧人,后隐居,作品多表现佛教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诗歌发展鼎盛时期。诗人通过对比和自省,探索自身的创作道路及对古人作品的理解,展现出对诗歌的热爱与尊重。
诗歌鉴赏
《览清尚卷》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古代诗人的仰慕与自我反思,展现了他对诗歌深邃的思考。开头两句中,诗人将自己与李白相提并论,显示出对于古代诗歌的极大敬意与追求。同时,他又表现出一种谦逊,认为自己的作品尚未达到李白的高度。接下来的“鬼神迷去处”一语,诗人似乎在描绘创作灵感的神秘与难以把握,暗示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不易。
诗的中间部分提到“格已搜清竭”,显示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内容的深入挖掘,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这种情感在最后两句中得到了升华,诗人即使在品味古人作品时也感到疑惑,反映出他对自身创作的深刻反思与对古典文化的敬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含哲思,展示了齐己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的深邃思考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李洞僻相似:通过对比,诗人自谦,表现出与李白相似的特质。
- 得诗先示师:写完诗后,首先展示给老师,体现对师长的尊重。
- 鬼神迷去处:灵感的难以捉摸,暗示创作的艰难。
- 风日背吟时:在晴朗的日子里才能得到灵感,描绘了创作的环境。
- 格已搜清竭:努力寻找灵感,但仍感无力。
- 名还着紫卑:名声不显,表现出内心的无奈。
- 从容味高作:在品味古代的高雅作品时,表现出从容不迫。
- 翻为古人疑:对自身作品的怀疑,体现出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与自我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风日背吟时”与“鬼神迷去处”。
- 比喻:通过“鬼神”来形容创作灵感的神秘。
- 象征:紫色象征名声的微薄。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古代诗歌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其对自身创作的深刻思考与怀疑,表现出一种对文学探求的执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李洞:象征着唐代诗歌的巅峰,代表着诗人的追求。
- 鬼神:象征灵感的难以捉摸和创作的神秘。
- 风日:象征着创作的灵感时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谁是“李洞”指的诗人?
A) 白居易
B) 李白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紫卑”象征什么?
A) 高贵
B) 微薄的名声
C) 诗歌的美 -
诗人对自己作品的态度是什么?
A) 自信
B) 怀疑
C) 骄傲
答案
- B) 李白
- B) 微薄的名声
- B) 怀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齐己的《览清尚卷》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比较。齐己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对古人的敬仰,而白居易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出两位诗人在创作风格与主题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齐己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