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吊古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43:28

往事唏嘘枉断肠,姑胥台古草荒凉。

争先莫把熊夷辱,振旅徒传柏举强。

西子鬓迷寒石洞,采莲歌散剩芳塘。

三高范蠡居然在,可笑吴人恨竟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往事唏嘘枉断肠,姑胥台古草荒凉。
争先莫把熊夷辱,振旅徒传柏举强。
西子鬓迷寒石洞,采莲歌散剩芳塘。
三高范蠡居然在,可笑吴人恨竟忘。

白话文翻译:

往事令人感慨,真是让人断肠,姑胥台的古迹现在草木荒凉。
争先恐后的人不应辱没熊夷之名,应该奋起传扬柏举的伟业。
西子的秀发迷醉于寒冷的石洞,采莲的歌声散去只剩芳香的池塘。
三高的范蠡居然还在,可笑的是吴国的人们竟然忘记了对他的仇恨。

注释:

  • 唏嘘:叹息的样子。
  • 姑胥台:古地名,指吴国的一个地方,象征着历史的遗迹。
  • 熊夷:古代的夷族,象征被贬低的民族。
  • 柏举:指柏举的事迹,象征伟大的成就。
  • 西子:西施,古代美女,代表美丽与爱情。
  • 范蠡: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吴国的谋士,后为越国的国君所重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安魁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年不详,作品多以古诗为主,擅长描写历史与人事,风格沉稳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苏台吊古二首》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事变迁的思考。安魁通过描写古地名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感慨。开篇以“往事唏嘘枉断肠”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展现了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与无奈。接着提到的“姑胥台古草荒凉”,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遗迹的衰败,传递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诗中提到的熊夷与柏举,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渴望,诗人希望人们能够铭记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后面的描写如“西子鬓迷寒石洞”则通过美丽的意象传达了美好与哀愁的交织,体现了爱情与生活的脆弱。最后提到“三高范蠡”,带出历史的反思,让人唏嘘不已。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交织,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人事变迁的思考,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往事唏嘘枉断肠:往昔的事情令人感叹,真是让人心痛。
  • 姑胥台古草荒凉:姑胥台的古迹如今已是草木荒芜。
  • 争先莫把熊夷辱:争先恐后的人不应贬低熊夷的名声。
  • 振旅徒传柏举强:应该振奋精神,传扬柏举的伟业。
  • 西子鬓迷寒石洞:西施的秀发在寒冷的石洞中迷醉。
  • 采莲歌散剩芳塘:采莲的歌声散去,留下芳香的池塘。
  • 三高范蠡居然在:三高的范蠡居然仍然存在。
  • 可笑吴人恨竟忘:可笑的是吴国的人们竟然忘记了对他的仇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往事”比喻对过去的追忆。
  • 拟人:将“歌声”拟人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争先莫把熊夷辱,振旅徒传柏举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古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与失落的反思,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姑胥台:象征历史的遗迹,承载着过往的辉煌。
  • 熊夷:代表被贬低的民族象征,传达了对历史的不满。
  • 西子:象征美丽与爱情的意象,引发对过往情感的怀念。
  • 范蠡:历史人物,象征智慧与谋略,展现对历史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姑胥台”象征什么? A. 古代的爱情故事
    B. 历史的遗迹
    C. 美丽的风景

  2. “西子鬓迷寒石洞”中的“西子”指的是谁? A. 李白
    B. 西施
    C. 王昭君

  3. 诗人对熊夷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贬低
    C. 尊重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枫桥夜泊》 - 张继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苏台吊古二首》: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现实的无奈,但《登高》更偏向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苏台吊古二首》则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张三
  • 《清代诗人安魁研究》 - 李四
  • 《历史与诗歌的结合》 - 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