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话文翻译:
在秦朝时的明月下,汉朝时的关隘边,
为了万里长征的战士们,仍未能归还。
只要有龙城的飞将军镇守,
就不让胡人的马越过阴山。
注释:
- 秦时明月:指的是秦朝时期的明亮月光,象征历史的悠久和壮丽。
- 汉时关:指的是汉朝的边关,代表着古代的边防。
- 万里长征:形容长时间的征战,特别是指远征的艰难。
- 龙城:指的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城池,这里指代镇守边疆的将领。
- 飞将:指的是飞将军,也就是名将,传说中的吕布被称为飞将。
- 胡马:指的是北方民族的马,象征敌人。
- 阴山:位于中国的北部,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龙城飞将”指的是古代著名的将领,常常用来象征镇守边疆的英雄形象。而“胡马度阴山”则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反映了当时边防的紧迫形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孟坚,号少伯,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98年,卒于公元757年。他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战争与边疆的壮阔景象,情感激昂。
创作背景:这首《出塞》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明月、边关和长征的意象,表达了对边防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宁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秦汉时期的壮丽景色和边疆的紧张局势。诗的开头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引出历史的厚重感,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战争的无情;而“万里长征人未还”则直接点出征战的艰辛与士兵的牺牲,传达出诗人对远征将士的深切关怀。
接下来的“但使龙城飞将在”则表现了诗人对英雄将领的信任与寄托,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渴望。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充满了斗志,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彰显了保卫家园的决心。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历史的对比,传递出一种沧桑感。
- “万里长征人未还”:强调长途征战的艰苦,士兵的命运未定。
- “但使龙城飞将在”:表达对边防将领的期待与希望。
- “不教胡马度阴山”:显示出强烈的抵抗心理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对称使得诗句更加和谐,增强了音韵美。
- 象征:月亮、关隘、飞将等意象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精神。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边防的紧迫与将士的牺牲,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英雄的赞美,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寄托着思乡与怀念的情感。
- 关隘:象征着国家的边防和历史的命运。
- 龙城:代表着忠诚与勇气,是保护国家的希望。
- 胡马:象征外敌的侵扰,暗示战争的威胁。
- 阴山:作为地理标志,代表着边疆的险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飞将”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吕布
B. 李白
C. 诸葛亮
D. 王羲之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关”主要指的是?
A. 山岭
B. 城堡
C. 边防关隘
D. 水边 -
诗中提到的“胡马”主要象征什么?
A. 友好的民族
B. 外敌的侵扰
C. 内部的叛乱
D. 商贸往来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高适的《燕歌行》都是边塞诗,但前者更多表现了保家卫国的情感,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士兵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