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时间: 2025-01-10 22:0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寻。诗中提到“真无御化来”,意指真实的本源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神力,而是通过内心的理解和觉悟达成的。“借有乘化归”则是指通过对佛法的理解,最终能够回归到本真。双塔象征佛教的智慧与教义,人们在此处难以分辨是非。诗中提到的“愚也骇苍生”,表明世间的无知与迷惑,而“圣哉为帝师”则赞美那些传授教义的圣者。接着,诗人强调了真理的普遍性与平等,表示即使在亿万劫的轮回中,只要心存礼敬,便可不变其志。最后“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则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天地之间有神灵的降临。
注释
- 真无:真实的本源,没有神力的干预。
- 御化:指天神的变化或力量。
- 乘化:指通过教义的理解而达到的变化或归宿。
- 双塔:象征佛教的智慧和教义,可能指佛教寺庙中的两座塔。
- 愚也骇苍生:愚昧的人让世人惊恐。
- 帝师:指高明的老师或圣者。
- 亿劫:指极为漫长的时间,佛教中常用的时间单位。
- 肃肃松柏下:指在松柏树下的宁静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季凌,号少峤,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边塞诗和古体诗著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创作背景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写于王昌龄晚期,反映了他对佛教的理解与追求。诗中通过礼拜与信仰的方式,表达了对佛法的尊敬和对真理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佛教主题诗,充分展现了王昌龄对人生、宇宙、真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双塔的描绘,象征着佛教教义的智慧,而“孰能知是非”则引导读者反思世间的纷扰与真实的本质。诗人以“愚也骇苍生”来揭示世人的无知,呼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此外,诗中多次提到“平等”与“万回”,强调了佛教思想中对众生平等的观念。即便是亿劫的轮回,心中若有虔诚和礼敬,便可不变其志。最后,肃穆的自然环境与诸天的降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宁静之美。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内涵,还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在欣赏诗歌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真无御化来:强调真实的本源不依赖于外力的干扰。
- 借有乘化归:通过对佛法的理解,人可以回归内心的真理。
- 如彼双塔内:双塔象征着佛教教义的智慧。
- 孰能知是非:人们难以辨别世间的对错。
- 愚也骇苍生:无知的人让众生感到困惑和恐惧。
- 圣哉为帝师:赞美那些传授真理的圣者。
- 当为时世出:强调真理的出现是为了解救世人。
- 不由天地资:人与天地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心的觉悟。
- 万回主此方:无数轮回中,真理始终存在。
- 平等性无违: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平等。
- 今我一礼心:表达内心的虔诚。
- 亿劫同不移:无论时间如何变迁,心中的信仰不变。
- 肃肃松柏下: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天地的和谐。
- 诸天来有时:神灵在此时此刻的降临。
修辞手法
- 比喻:双塔比作佛教的智慧象征,体现出对教义的深刻理解。
- 对仗:如“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智慧与愚昧的冲突。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佛教教义的探求与内心真理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真理永恒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塔:象征佛教智慧,代表着信仰的支柱。
- 松柏:象征长青与永恒,寓意着坚定与不变。
- 诸天:代表着神秘与超越,暗示更高的存在。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尊重与对人生真理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双塔”象征什么? A. 人生的烦恼
B. 佛教的智慧
C. 自然的美景
D. 个人的情感 -
诗中“愚也骇苍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众生的同情
B. 对无知的愤怒
C. 对智慧的渴望
D. 对自然的赞美 -
“亿劫同不移”中“亿劫”的意思是?
A. 短暂的时间
B. 无数的轮回
C. 精神的升华
D. 生命的结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昌龄与李白的边塞诗风格对比: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追求豪放与气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