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裴氏山庄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
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
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白话文翻译:
在苍茫的竹林傍晚,我知道该去哪里投身。
静坐在山间的斋房里,月光映照,清溪水声远远传来。
西峰下细雨轻洒,黎明时分白云渐渐收起。
于是我解开了尘世的束缚,最终能在终南山的春天畅游。
注释:
字词注释:
- 苍苍:形容竹林的颜色深沉、清幽。
- 所投:指投身于某种环境或状态。
- 山斋:指山中的书斋或居所。
- 闻远流:远处溪水流动的声音。
- 微雨:轻微的细雨。
- 向晓:接近清晨的时候。
- 尘中组:尘世的束缚或羁绊。
- 终南:指终南山,位于陕西,是隐士的理想栖息地。
典故解析:
- 终南山:终南山自古以来被视为隐居的圣地,许多文人墨客向往在此隐居,追求清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号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和咏怀诗,其诗风豪放飘逸,情感真挚。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下文人常常向往山林隐居,追求一种超然的生活方式,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宿裴氏山庄》是一首描绘山林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苍苍竹林暮”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出夕阳西下时竹林的幽静,暗示了一种宁静的心境。接着,诗人通过“静坐山斋月”描绘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状态,月光的映照与清溪的流水声交织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则描绘了早晨的细雨与白云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的生动与时间的流逝。最后一句“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隐喻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整首诗采用了细腻的描写与流畅的意象,既有自然景色的美感,又透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苍竹林暮:竹林在傍晚显得更加深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吾亦知所投:诗人在此时此景中感受到归属,表现出对自然的认同。
- 静坐山斋月:在山间的书斋中静坐,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清溪闻远流:远方溪水的声音带来了一种自然的和谐感。
- 西峰下微雨:描绘出自然界的细腻变化,增添了诗的灵动性。
- 向晓白云收:清晨时白云的聚散,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遂解尘中组: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逃离与对自由的渴望。
- 终南春可游:最终希望能在终南山的春天中畅游,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苍苍竹林暮”与“静坐山斋月”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竹林”、“月光”、“清溪”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美与诗人的心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向往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逃避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林:象征清幽、宁静的环境,代表诗人内心的向往。
- 月:常常象征孤独与思考,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 清溪:象征纯净与流动,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白云:象征自由与变化,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宿裴氏山庄》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终南”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座城市 -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A. 竹林
B. 清溪
C. 白云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与王昌龄的《宿裴氏山庄》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壮丽的山川景色,而王昌龄则注重表现隐逸生活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