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寄姊》

时间: 2025-04-29 01:20:02

何处望神京。

客里零星。

行行无计惜芳春。

断尽离肠谁会得,负却叮咛。

笳鼓动高城。

又听边声。

天涯有泪落纵横。

消息平安烦报与,以慰平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望神京。客里零星。
行行无计惜芳春。
断尽离肠谁会得,负却叮咛。
笳鼓动高城。又听边声。
天涯有泪落纵横。
消息平安烦报与,以慰平生。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可以眺望神京(北京)呢?我在异乡,眼前却是零星的景象。
行走在路上,无计可施,唯有惋惜这芳春的美好。
离愁别绪断绝了,谁能理解我的心情,辜负了曾经的叮咛。
鼓声在高城上响起,又听到了边境的号角声。
在天涯之外,泪水纵横流淌。
如果有消息平安,请务必告诉我,以慰藉我这一生的忧愁。

注释:

  • 神京:古代对北京的称呼。
  • 零星:指稀疏零落的景象。
  • 芳春:指美好的春天。
  • 离肠:离别后心中的愁苦。
  • 叮咛:指叮嘱、嘱托。
  • 笳鼓:古代的乐器,常用来鼓舞士气。
  • 边声:指边境的号角声,象征战事。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象征离别的遥远。

典故解析:

“神京”指的是当时的京城(北京),是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同时也是政治、文化中心。诗中提到的“笳鼓”与“边声”暗示了当时的战乱背景,诗人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家庆,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诗人可能身处战乱或离乡背景中,心中对家国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交织在一起。

诗歌鉴赏:

《浪淘沙·寄姊》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开篇便是“何处望神京”,设问引入,展示出诗人心中对故乡的眷恋。接下来的“客里零星”描绘了身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对春天的惋惜,表明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尤其是“行行无计惜芳春”,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更传达出一种无力感。

“断尽离肠谁会得,负却叮咛”,这两句中,诗人通过“离肠”这一形象化的表达,传达出内心的苦楚与无奈,强调了离别的痛苦与对亲人的思念。接下来的“笳鼓动高城”,则通过鼓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暗示着战乱的背景,进一步加深了离愁的情感。

最后两句“天涯有泪落纵横,消息平安烦报与,以慰平生”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表达出对平安消息的渴望,寄托着对家人的关心。整首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念,以及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望神京: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设问引入。
  2. 客里零星:描绘了身在外地的孤独感。
  3. 行行无计惜芳春:感叹春天的短暂与美好,表达惋惜。
  4. 断尽离肠谁会得,负却叮咛:表达了离愁的深重,感叹无人理解。
  5. 笳鼓动高城:暗示战乱,营造紧张气氛。
  6. 又听边声:强调了边境的动荡,增强离愁的情感。
  7. 天涯有泪落纵横:描绘了思念的痛苦与泪水。
  8. 消息平安烦报与,以慰平生:展现了对平安消息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故乡与异乡的对比,增强思乡情感。
  • 象征:笳鼓象征战乱,离肠象征离别之痛。
  • 拟人:情感的表达通过人性化的方式,增强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离愁的深刻体验,表达了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对平安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京:象征故乡与国家。
  • 芳春:象征美好时光与青春。
  • 离肠:象征离别的痛苦与思念。
  • 笳鼓:象征战乱与动荡的时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何处望神京”中的“神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上海
    • B. 北京
    • C. 南京
    • D. 西安
  2. “断尽离肠谁会得,负却叮咛”中“离肠”指的是什么?

    • A. 离别的痛苦
    • B. 思乡的心情
    • C. 家人的挂念
    • D. 战乱的心情
  3. 诗中提到的“笳鼓”主要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战乱
    • C. 家乡
    • D. 爱情

答案:

  1. B. 北京
  2. A. 离别的痛苦
  3. B. 战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失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风格上更为婉约细腻。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战乱中表现出对家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文学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