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其二》

时间: 2025-05-03 04:52:07

世事信难凭。

堪叹人情。

一团笑里喑藏兵。

只为区区微得失,丧了平生。

日夕苦蝇营。

开阖纵横。

等闲蜗角便相争。

开口向人谈义利,那个分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其二
作者:夏言 〔明代〕

世事信难凭。堪叹人情。
一团笑里喑藏兵。
只为区区微得失,丧了平生。
日夕苦蝇营。开阖纵横。
等闲蜗角便相争。
开口向人谈义利,那个分明。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可以翻译为:
世间的事情真难以信任,令人叹息的是人情世态。
在一团欢乐的笑声中,暗藏着兵器。
只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得失,反而失去了整个生命。
日夜忙于蝇营狗苟,开合之间纵横捭阖。
却是那蜗角之间轻易就争斗不休。
当有人口出谈论义利时,谁能分得清楚呢?

注释

  • :可信,可靠。
  • 堪叹:值得叹息。
  • 一团笑里喑藏兵:在欢笑的表面下,暗藏着争斗的武器。
  • 区区微得失:微不足道的小得失。
  • 丧了平生:失去了整个人生的意义。
  • 苦蝇营:形容日夜忙碌,像苍蝇一样。
  • 蜗角:蜗牛的角,比喻小地方或小事。
  • 义利:指的是道义与利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言(?—1586),字子英,号止庵,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常关注人情世故,作品多表现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浪淘沙令 其二》创作于明代,正是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显现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人情淡薄、义利混淆的深刻思考,也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敏感感受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 其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词作,揭示了人情的复杂与世事的无常。诗开头便直指“世事信难凭”,显示出作者对世态炎凉的失望与无奈。在这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感慨,认为人际关系难以信任。接下来“堪叹人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无奈与叹息。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笑里喑藏兵”展现了人们表面欢笑、内心却暗藏争斗的复杂人性。诗人用“区区微得失”来批判那些因小失大、因微小利益而迷失自我的人,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深思。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在提醒人们要看清生活中的真相。

“日夕苦蝇营”则描绘了人们忙于琐事的场景,表现出生活的无奈和疲惫。“开口向人谈义利,那个分明”则是对人们讨论道义与利益时的讽刺,突显了人们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迷茫与矛盾。

整首词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精练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社会的深思与批判,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事信难凭:世间的事情难以信赖。
  2. 堪叹人情:令人叹息的是人际关系的复杂。
  3. 一团笑里喑藏兵:在欢笑的表面下,暗藏着争斗。
  4. 只为区区微得失,丧了平生:因小得失而失去生命的意义。
  5. 日夕苦蝇营:日夜忙碌,像苍蝇一样,无所事事。
  6. 开阖纵横:开合之间,处于无尽的纷争。
  7. 等闲蜗角便相争:轻易在小地方争斗不休。
  8. 开口向人谈义利,那个分明:谈论道义与利益时,谁能分得清楚?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蝇营”形容人们忙碌于琐事,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诗句更加整齐。
  • 夸张:通过“开口向人谈义利,那个分明”夸大了人们在道义与利益面前的迷茫。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人情世态的复杂与无常,警示人们应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得失,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表面的欢愉与人情。
  • :象征争斗与暗藏的敌意。
  • :象征琐事与无意义的忙碌。
  • 蜗角:象征小事与无谓的争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世事信难凭”,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望 B. 希望 C. 愤怒 D. 快乐

  2. 填空题:诗中“日夕苦蝇营”表现出人们对____的无奈。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开口向人谈义利”是对人们理性讨论的肯定。(对/错)

答案

  1. A. 失望
  2. 琐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浪淘沙令 其二》《水调歌头》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关注人情与利益的复杂,后者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两者在风格上都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但主题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