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37: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二首 其一
风影约帘波。摇漾纹罗。小红阑底按清歌。
摘得一枝梅似豆,笑打鹦哥。
燕惜落花多。衔衬香窠。梨云梦醒奈愁何。
开尽海棠春又半,频敛双蛾。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场景,风轻轻拂动着帘子,水波摇曳着纹路,窗下的小红栏杆旁传来清脆的歌声。摘下一枝梅花,犹如豆子般娇小,嬉笑着打趣鹦鹉。燕子对落花十分遗惜,衔着花瓣回到温暖的巢穴。梨花的梦醒来时,愁绪难以排解。满开的海棠花已是春天的一半,眼角的双蛾却频频收敛,流露出愁苦之情。
注释:
- 风影:风的影子,形容风轻柔的状态。
- 约帘波:轻轻拨动帘子和水波。
- 纹罗:指纺织品上的花纹,这里形容水波的纹路。
- 小红阑底:小巧红色的栏杆底部。
- 梅似豆:梅花娇小,形似豆子。
- 鹦哥:鹦鹉,这里用来形容轻松的打趣。
- 燕惜落花:燕子对落花感到怜惜。
- 香窠:温暖的巢穴,鸟类的家。
- 梨云:梨花的影子,象征梦境。
- 海棠:一种花,春天盛开,象征美丽和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翎,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才情出众,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出清丽婉约之风。其作品常常蕴含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春暖花开之时,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结合个人情感表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细腻的情感描写。
诗歌鉴赏:
《浪淘沙 二首 其一》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体现出诗人对春日景色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诗开篇以“风影约帘波”引入,展现出一种轻柔的氛围,给人以宁静而温暖的感觉。接着描绘了小红栏杆旁的清歌,音乐与景色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
诗中“摘得一枝梅似豆,笑打鹦哥”,用“梅似豆”形容梅花的娇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热爱。鹦哥的嬉戏则增添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后半部分“燕惜落花多。衔衬香窠。”则转向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燕子的惆怅与对落花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无奈。最后一句“开尽海棠春又半,频敛双蛾”以双蛾象征愁苦,表达了对春色渐逝的惋惜,情感的起伏与深邃让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出一种既轻盈又深沉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影约帘波:描绘春风轻柔地吹动帘子和水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摇漾纹罗:水波的涟漪和织物的花纹相互映衬,表现出春日的柔美。
- 小红阑底按清歌:小红栏杆下传来清脆的歌声,增添了活泼的气息。
- 摘得一枝梅似豆:梅花娇小玲珑,体现了细腻的审美。
- 笑打鹦哥:轻松愉快的情景,显露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 燕惜落花多:燕子对落花的珍惜,暗示春天的短暂。
- 衔衬香窠:燕子衔着花瓣回巢,象征归属与安全感。
- 梨云梦醒奈愁何:梨花的梦醒时分,愁绪难以释怀。
- 开尽海棠春又半:海棠花已盛开,暗示春天已过一半。
- 频敛双蛾:形容眼角的愁苦,反映了对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梅似豆”,形象生动地描绘梅花的娇小。
- 拟人:燕子对花的珍惜,赋予了动物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节奏和意象上都表现出和谐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影:象征变化与柔和的力量。
- 清歌:代表生活的乐趣与美好。
- 梅:象征纯洁与坚韧。
- 燕子:象征春天的回归与生命的延续。
- 海棠:象征美丽与繁华,亦暗示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影约帘波”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风的轻盈
- B. 水的波动
- C. 帘子的颜色
- D. 清晨的阳光
-
诗中“燕惜落花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失落
- C. 愤怒
- D. 无所谓
答案:
- A、B(诗句同时描绘了风与水波的轻盈和柔和)
- B(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失落与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顾翎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但顾翎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个人情感与思索。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