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冈产至宝,草木为华滋。
一朝献君门,借问识者谁?
居然刖其足,九死终不移。
枯荣祗自辱,造物真有知。
白话文翻译:
楚国的山冈上出产珍贵的宝物,草木也因之而显得华丽滋润。
有一天将这些宝物献给君王,想询问谁能识得其真伪?
结果却被人割去双足,九死也不愿改变自己的立场。
无论是枯萎还是繁荣,最终都只是自我贬低,造物者确实是有智慧的。
注释:
- 楚冈:指楚国的山冈,这里暗指出产珍贵宝物的地方。
- 至宝:珍贵的宝物。
- 华滋:华丽滋润,形容草木因宝物的存在而显得繁荣。
- 献君门:奉献给君王,表示对权力的尊重或恭敬。
- 借问识者:想询问能识别宝物真伪的人。
- 刖其足:割去双足,形容受到极大的惩罚或痛苦。
- 九死:形容面临极大的危险,甚至死去九次也不改变信念。
- 枯荣:枯萎和繁荣,象征事物的变化。
- 自辱:自我贬低,表示对自身的否定。
- 造物:指自然或上天,强调其智慧和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贡奎,元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长。他的诗风受到了唐诗的影响,常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杂言四首》是贡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元代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愈发深入,贡奎以此诗反映出对宝物与权力的独到见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楚冈的珍贵宝物为引子,展开一段关于自我价值与外界评价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宝物的神秘和草木的繁茂,营造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转向了对权力与真理的思考。
诗中的“借问识者谁”一语,体现了对真知灼见者的渴望。接下来,诗人借助“刖其足”的意象,揭示了在追求真理或价值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痛苦与牺牲。这种牺牲的坚韧不拔,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最后两句“枯荣祗自辱,造物真有知”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个人的价值与自我认同才是最重要的。诗人通过自然的生死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洞察,强调造物者的智慧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冈产至宝,草木为华滋:开头描绘楚冈的宝物与自然的美丽,暗示外在的华丽和内在的珍贵并存。
- 一朝献君门,借问识者谁:转向对权力的依附,问谁能识别真伪,反映对权力与知识的追求。
- 居然刖其足,九死终不移:强调在追求信念的道路上,面临巨大的风险与牺牲,表现出坚定的立场。
- 枯荣祗自辱,造物真有知:总结人生的哲理,无论成败,保持自我价值,强调自然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宝物与草木的华滋相提并论,暗含价值与外在的关系。
- 拟人:赋予“造物”以智慧,表现出自然的意蕴。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句式上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个人在社会与自然中的位置,强调了内在价值与外在评价之间的关系。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的观察,表达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冈:象征珍贵与神秘。
- 至宝:代表人们追求的价值。
- 草木:自然与生命的象征。
- 刖其足:象征牺牲与坚持。
- 枯荣:代表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 造物:代表自然的智慧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楚冈”指的是哪个国家的山冈?
- A. 齐国
- B. 楚国
- C. 赵国
- D. 燕国
-
诗中提到的“刖其足”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追求的艰辛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生活的安逸
-
诗中的“造物真有知”是指什么?
- A. 自然的无情
- B. 造物者的智慧
- C. 个人的努力
- D. 社会的变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贡奎的《杂言四首》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展现了个人追求与社会压力的对比,贡奎更侧重于内心的坚持,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放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