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儿芳辰有寄》

时间: 2025-01-11 06:22:19

芳辰欲寄抖奚囊,寥落残篇尽旧章。

竽滥忝吹莺语软,墨枯焉写柳眉长。

慕斯著岁争梅萼,愧我流年比稻糠。

赊酒华筵搜一阕,能存几字不相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儿芳辰有寄
崔荣江

芳辰欲寄抖奚囊,
寥落残篇尽旧章。
竽滥忝吹莺语软,
墨枯焉写柳眉长。
慕斯著岁争梅萼,
愧我流年比稻糠。
赊酒华筵搜一阕,
能存几字不相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感慨。诗中“芳辰欲寄抖奚囊”意思是想把春天的美好寄存在抖动的帕子里;“寥落残篇尽旧章”则表现出对旧时光的追忆与惋惜。接着提到“竽滥忝吹莺语软”,表达了对美好声音的羡慕,而“墨枯焉写柳眉长”则是说自己写作时的困境。后面的“慕斯著岁争梅萼”反映出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愧我流年比稻糠”则是感叹自己的人生岁月短暂,像稻糠一样微不足道。最后两句“赊酒华筵搜一阕,能存几字不相忘”,表达了作者在华丽的酒宴中寻找灵感,却只希望能留下几句不被遗忘的文字。

注释:

  • 芳辰:指春天的美好时光。
  • 抖奚囊:意为将美好寄托在轻盈的帕子中。
  • 竽滥:竽是一种乐器,这里形容乐器的使用不当。
  • 墨枯:形容写作时墨水干枯,意指创作的困难。
  • 柳眉:形容柳树的柔美姿态。
  • 慕斯:此处可能为“慕”的变体,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赊酒:指在酒席上借酒畅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与自然的联系,常通过古典诗词形式表达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春天来临之际写成,作者感慨流年似水,春天的美好与自己的平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好交织的氛围。诗人用“芳辰欲寄”开篇,直接引入春天的主题,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接着,诗人用“竽滥忝吹莺语软”描绘出鸟语花香的春日景象,然而“墨枯焉写柳眉长”则表现了创作时的瓶颈,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挣扎。

从“慕斯著岁争梅萼”可以看出,诗人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愧疚,似乎感叹自己与美好事物之间的距离。而最后的“赊酒华筵搜一阕”则是对创作灵感的追寻,表现了诗人希望在繁华的表象中找到内心的真实感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辰欲寄抖奚囊”:想把春天的美好寄托在轻柔的帕子里。
  2. “寥落残篇尽旧章”:对过去的追忆,旧的诗篇已是寥寥无几。
  3. “竽滥忝吹莺语软”:乐器的使用不当,无法吹出柔和的鸟语。
  4. “墨枯焉写柳眉长”:写作时的困境,墨水干枯,难以描绘柳树的柔美。
  5. “慕斯著岁争梅萼”:渴望在岁月中争取到梅花的美丽。
  6. “愧我流年比稻糠”:感叹自己的人生岁月如稻糠般微不足道。
  7. “赊酒华筵搜一阕”:在酒宴中借酒寻求灵感。
  8. “能存几字不相忘”:希望能留下几句不被遗忘的文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流年比作稻糠,形象地表达时间的短暂。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美好事物赋予人性,使情感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春天的渴望、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辰: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象征春天的声音和生命的活力。
  • 柳眉:象征柔美与温婉。
  • 梅萼:象征坚韧与美丽。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还蕴含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芳辰”在诗中指代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墨枯焉写柳眉长”中“墨枯”指的是什么?

    • A. 墨水用尽
    • B. 墨迹模糊
    • C. 墨香浓郁
    • D. 墨笔干燥
  3. 诗中“赊酒华筵”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愁苦
    • C. 忧思
    • D. 迷惘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崔荣江的《香儿芳辰有寄》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前者多反映国事民生,后者则更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个人情感的交织。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崔荣江作品集
  • 《现代诗歌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