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叔开南征》

时间: 2025-01-25 22:46:45

掺袂不胜情,犀舟击汰行。

倦游无万里,惜别有千名。

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金陵多丽景,此去属兰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吴叔开南征
王安石

掺袂不胜情,犀舟击汰行。
倦游无万里,惜别有千名。
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金陵多丽景,此去属兰成。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告别时心中难以忍受的情感,轻舟在水面上轻轻划动。
游历已久却没有到达万里之遥,离别的时候却感慨身边的朋友千千万万。
春天的草绿得凄凉,江边的枫树清晰可见。
金陵的美丽景色众多,此行将归属于兰亭的盛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掺袂:形容两人相互依偎,难舍难分的样子。
  • 犀舟:指轻快的小船。
  • 击汰行:击水而行,水面泛起涟漪。
  • 倦游:疲惫的游历。
  • 春草凄凄:春天的草长得凄凉,表现出一种伤感。
  • 湛湛:清澈明亮的样子。
  • 金陵:南京,历史悠久的城市。
  • 兰成:指兰亭,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提到的地方,象征美好和文人雅集的景象。

典故解析

  • 兰亭:兰亭指的是兰亭之会,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中的聚会,象征文人雅集的理想场所,寓意着诗人对友谊和文人交往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涧溪,晚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及改革家。他主张新法,致力于政治、经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的诗词继承了古诗的传统,同时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送吴叔开南征》创作于王安石任职期间,正值南征北战之际,诗人以送别友人的方式,表达了对朋友的眷恋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与不舍。开篇以“掺袂不胜情”引入,直接表达了离别时心中难以承受的感情,情感的深厚令人动容。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犀舟击汰行”形象地表现了离别时的舟行水面,水波荡漾,寓意着友谊的波动与不舍。

“倦游无万里,惜别有千名”一句,既反映了诗人游历的疲惫,也暗示了他对友谊的珍惜。尽管身处于广阔的天地中,与朋友之间的情感却显得更加珍贵,体现出一种对友谊的高度重视。

最后两句“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金陵的美丽景色与即将告别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又夹杂着对离别的惋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掺袂不胜情:相互依偎,难以承受离别的情感。
  2. 犀舟击汰行:轻舟划行在水上,波纹荡漾,象征着友谊的悠远。
  3. 倦游无万里:游历久远却没有到达更远的地方,暗示着内心的疲惫。
  4. 惜别有千名:离别之际,心中对朋友的感慨与珍惜。
  5. 春草凄凄绿:春天的草绿得凄凉,表现出一种伤感。
  6. 江枫湛湛清:江边的枫树清晰可见,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7. 金陵多丽景:南京的美丽景色令人向往。
  8. 此去属兰成:此行将归属于兰亭的美好,寄托着对友谊与美好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犀舟”比喻轻快的心情,象征着友谊的美好。
  • 对仗:如“倦游无万里,惜别有千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对比效果。
  • 拟人:春草与江枫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离别的凄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离别时的惆怅、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美好景象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意境的广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草:象征生机与哀愁,反映了离别的伤感。
  • 江枫: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静谧。
  • 金陵: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掺袂不胜情”的意思是?
    A. 相互拥抱,难以分开
    B. 欢乐相聚,难以忘怀
    C. 远离故乡,心生惆怅
    答案:A

  2. “倦游无万里”中的“倦游”指的是什么?
    A. 游玩疲惫
    B. 旅行疲惫
    C. 游历疲惫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金陵”是哪个地方的别称?
    A. 北京
    B. 南京
    C. 洛阳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杜甫《月夜忆舍弟》:展现了离别的思念与感慨。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送吴叔开南征》和李白的《送友人》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但王安石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与心情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