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

时间: 2025-01-10 23:18:15

千古雄文造圣真,眇然幽思入无伦。

他年未免投天禄,虚为新都著剧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子
王安石

千古雄文造圣真,
眇然幽思入无伦。
他年未免投天禄,
虚为新都著剧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伟大文人的崇敬,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对当下政治的失望。诗的意思是:千古以来的伟大文章创造了圣洁的真理,而我那细微的幽思却无法与之相比。将来我可能会被命运所青睐,但现在我却只是为了新都而写下了如同秦朝剧作般的作品。

注释:

  • 千古:指自古以来,形容时间久远。
  • 雄文:指伟大的文章或著作。
  • 造圣真:创造出崇高真实的道理或思想。
  • 眇然:微小、细微的样子。
  • 幽思:深邃而隐秘的思想。
  • 天禄:古代指天上赐予的福泽,通常指高官厚禄。
  • 新都:指当时的政治中心或新兴城市。
  • 剧秦:比喻戏剧化的文学创作,秦指秦朝,其文学成就被视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典故解析:

  • “千古雄文”:指代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可能暗指《论语》、《庄子》等经典文献,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 “天禄”:源于古代对命运和地位的期许,常用于表达对官职或荣华富贵的渴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愁,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的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时期,正值他推行变法的阶段,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扬子》通过对“雄文”的赞美,深刻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崇敬和对自己渺小思想的自省。诗的开头以“千古雄文造圣真”开场,既显示了对古代文人的仰慕,也映射出诗人对自身文学成就的谦逊。接下来的“眇然幽思入无伦”,则表现了王安石对于自身思想的惶恐与无力感,似乎在说自己在伟大的历史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而在后两句中,“他年未免投天禄,虚为新都著剧秦”,王安石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虽然他希望能得到命运的眷顾(“投天禄”),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力,只能在“新都”之下写作,如同秦代的剧作,流于表面而无实质。这种对于命运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王安石心中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未来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不满。

整体来看,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通过个体的思索反映出时代的脉动,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历史与命运的深刻探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古雄文造圣真”:古往今来的伟大文人所创造的作品,塑造了真理。
    • “眇然幽思入无伦”:我那微小而细腻的思考,无法与之相比,显得无边无际。
    • “他年未免投天禄”:未来的某一天,我或许会得到命运的青睐。
    • “虚为新都著剧秦”:但如今我只是在新都这样地方写作,宛如秦朝的戏剧,空洞而无力。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后两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以“剧秦”比喻当下的创作,表达出对作品深度的追求。
  •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王安石对古代文人的崇敬、对自身成就的自省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思考,呈现出一种悲观而又充满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雄文:象征着伟大的文化成就和历史的厚重。
  • 幽思:代表着个人的深邃思想和对自身局限的反思。
  • 天禄:象征着命运、荣华富贵的渴望。
  • 新都:暗示着时代变迁和新的政治中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扬子》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王安石
      •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千古雄文”是指什么?

      • A. 现代文学作品
      • B. 古代伟大文章
      • C. 诗人的个人创作
      • D. 历史事件
    3. “他年未免投天禄”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命运的绝望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现实的满足
      • D. 对过往的怀念

答案:

  1. C. 王安石
  2. B. 古代伟大文章
  3. B. 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同样表现了对自然和时代的思索,但李白的风格更为奔放与豪情,与王安石的内敛形成对比。

    • 《春望》(杜甫):探讨国破家亡的悲伤,与王安石的个人反思相呼应,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