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图书老矣尚纷披,神劓天鲸以有知。茅竹结蟠聊一愒,却寻三界外愚痴。
白话文翻译:
这本书已经年久失修,仍然显得杂乱不堪。书中所记载的知识仿佛如同天上的鲸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茅草与竹子交错在一起,似乎提供了一点安慰,但我却在三界之外寻找那无知的愚昧。
注释:
- 图书:书籍,文献。
- 老矣:年久失修,形容书籍的陈旧。
- 纷披:杂乱不堪,指书籍的内容或形态。
- 神劓:形容书中所记载的知识深不可测。
- 天鲸:比喻巨大而遥远的存在,暗指难以把握的知识。
- 茅竹:指自然界的植物,象征简单和朴素。
- 结蟠:交错缠绕,这里指茅竹的生长状态。
- 愒:休息,安宁。
- 三界外:佛教中的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外指超脱世俗。
- 愚痴:无知,迷惑。
典故解析:
- 三界:源自佛教,指的是人世间的三种存在状态,反映出诗人的思考与哲学观念。
- 天鲸:常用来比喻知识的浩瀚与难以掌握,表现出诗人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他倡导变革,主张以新法治国,强调经济和文化的重建。其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又有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图书》成诗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知识与智慧的思考,同时也表现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流露出对书籍的感慨与对知识价值的深刻思索。
诗歌鉴赏:
《图书》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王安石通过对书籍的描绘,展现了对知识的敬仰和对现实的反思。诗的开头“图书老矣尚纷披”,直接点明了书籍的陈旧与混乱,暗示知识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难以捉摸。接着“神劓天鲸以有知”,将知识比作高不可攀的天鲸,表现出人类对真理的渴望与无力感。
诗的后半部分“茅竹结蟠聊一愒,却寻三界外愚痴”则通过茅竹的自然形态,传达了一种朴素的安逸感,但随之而来的“却寻三界外愚痴”又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迷茫。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人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无知。
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深刻的哲理,王安石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揭示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与对存在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与学者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图书老矣尚纷披:书籍已经年久失修,但依然杂乱,表明对知识的怀念与现实的悲哀。
- 神劓天鲸以有知:知识犹如高空的鲸鱼,深邃而遥不可及,显示出对智慧的渴求。
- 茅竹结蟠聊一愒:自然界的茅竹交错生长,象征简单的生活状态,提供片刻的安宁。
- 却寻三界外愚痴:在世俗之外追寻无知,反映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真理的探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知识比作“天鲸”,突出其深邃与难以把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较好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茅竹象征着朴素与自然,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知识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知识与无知的深刻思考。王安石通过书籍的意象,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传递出一种哲学的思索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图书:象征知识与文化。
- 天鲸:象征浩瀚无边的智慧。
- 茅竹:象征自然与平和的生活状态。
- 愚痴:象征无知与迷惘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天鲸”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巨大的海洋生物
- B. 深不可测的知识
- C. 书籍的陈旧
- D. 自然的美好
-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却寻三界外__”中的空白部分是什么?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知识的无奈与对世俗的超脱。 (对/错)
答案:
- B
- 愚痴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各有不同。王安石的诗注重哲理思考,常以书籍与自然为主题,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不羁,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方式与侧重点各异,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