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兜率寺
作者:边中宝 〔清代〕
清磬声声彻,悠然夜未分。
山高迟见月,竹密静留云。
色相岩间石,空明水面纹。
立身尘坌外,思共鹤猿群。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磬声响彻,悠然间夜色尚未消散。
高山上月亮才慢慢显现,密密的竹林静静地留下云朵。
颜色映照在岩石之间,水面上波纹空灵明亮。
站在尘世之外,我思念那与鹤和猿为伴的日子。
注释:
- 清磬:清脆的磬声,磬是一种乐器,常用于寺庙中。
- 夜未分:夜色尚未完全消失,指黎明时分。
- 山高迟见月:高山阻挡了视线,月亮显现得慢。
- 竹密:竹子生长茂密。
- 色相:指颜色与形状。
- 空明:指水面清澈明亮。
- 尘坌外:身处于尘世之外,表示一种超脱的状态。
- 鹤猿群:鹤与猿,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边中宝,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受传统文化熏陶,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边中宝在兜率寺的游览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兜率寺》是边中宝以清音磬声开篇,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现出一种宁静、超脱的心境。诗中“清磬声声彻”一句,开宗明义,点明了寺庙的氛围,磬声如水,荡涤心灵,令人倍感清幽。接下来的“山高迟见月”,则通过描写高山和月亮的关系,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神秘。而“竹密静留云”更是把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空间,竹林的密集让人感到一种安详和静谧。
在后两句中,诗人将视线转向水面,映射出“色相岩间石,空明水面纹”,水面的波纹清晰而空灵,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最后一句“立身尘坌外,思共鹤猿群”,则是诗人对自我境界的追求与思考,表明了他希望超脱尘世、与自然生灵为伴的愿望。
整首诗以山水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表现了作者追求宁静与和谐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磬声声彻:描述寺庙的环境,磬声清澈,响彻整个空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悠然夜未分:描绘黎明前的宁静,体现出悠闲自得的心境。
- 山高迟见月:高山阻隔了视线,月亮出现得慢,暗示了自然的神秘与壮美。
- 竹密静留云:茂密的竹林中,静静地留下云层,构建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 色相岩间石:岩石的色彩与形状在水中反射,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空明水面纹:水面清澈透明,波纹美丽,象征着心灵的宁静。
- 立身尘坌外:身处于尘世之外,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与向往。
- 思共鹤猿群:表达了与自然生灵为伴的渴望,渴求宁静的心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色相岩间石”比喻自然的色彩与形态,生动形象。
- 对仗:如“山高”与“竹密”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的超脱,表现了作者渴望宁静与和谐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清磬:象征着宁静与内心的清澈。
- 山月:象征高远与神秘,反映人生的追求。
- 竹林:象征坚韧与超然,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水面: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磬声声彻”描绘了什么样的氛围?
- A. 嘈杂
- B. 宁静
- C. 忧伤
-
“山高迟见月”中,高山的作用是什么?
- A. 阻挡视线
- B. 增加美感
- C. 代表人心
-
诗人希望与哪些动物为伴?
- A. 鱼
- B. 鹤和猿
- C. 猫和狗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边中宝的《兜率寺》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边中宝更强调超脱与宁静,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边中宝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