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止月初出,水亭人影闲。
携来一枝笛,吹向万荷间。
我酒半醒醉,天风谁佩环?
夜凉乡梦远,先到凤凰山。
白话文翻译:
雨停了,明月初升,水边的亭子里人影悠闲。
我带来一支笛子,向万朵荷花中吹奏。
我喝酒喝得半醉,天上的风儿又是谁佩戴着的环呢?
夜色凉爽,乡村的梦远在天际,先抵达了凤凰山。
注释:
- 雨止: 雨停了,意味着天气转好。
- 月初出: 明月刚刚升起。
- 水亭: 水边的亭子,一种休息、欣赏风景的地方。
- 人影闲: 人的身影闲适地存在,反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携: 带来,携带。
- 万荷间: 成千上万的荷花之间。
- 我酒半醒醉: 我喝酒喝到半清醒半醉的状态。
- 天风: 天上的风。
- 佩环: 佩戴的环,指风铃或装饰品。
- 夜凉: 夜晚清凉的感觉。
- 乡梦远: 乡村的梦远在天边,表示思乡之情。
- 凤凰山: 可能是指某个有名的山,象征着美好的愿望。
典故解析:
- 凤凰山: 在中国文化中,凤凰象征着美好、高贵与吉祥。凤凰山可能是一个有名的风景区,代表着诗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景象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瑞琳,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之夜,正值月圆之时,诗人在水亭中悠闲自得,品酒吹笛,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思念。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使得这一时刻充满了团圆和美好的象征。
诗歌鉴赏:
这首《中秋夜定香亭吹笛》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中秋夜景。诗的开头通过“雨止月初出”展现了自然的变化,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紧接着“水亭人影闲”描绘了诗人在水边亭子中的悠闲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携来一枝笛,吹向万荷间”中的“笛”象征着音乐和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音乐与自然对话,仿佛与周围的荷花融为一体。这种意象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感受。“我酒半醒醉”的叙述,体现了诗人在微醺状态下的思绪,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有对美好时光的陶醉。在“天风谁佩环”的疑问中,诗人引发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哲思,暗示着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一句“夜凉乡梦远,先到凤凰山”则将诗人的情感升华,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凤凰山作为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止月初出: 在雨后,明月初升,展现了宁静的夜景。
- 水亭人影闲: 水边的亭子里,人的身影显得悠闲自得。
- 携来一枝笛: 诗人带来一支笛子,准备演奏。
- 吹向万荷间: 吹笛的声音飘向成千上万的荷花之间。
- 我酒半醒醉: 诗人喝酒喝得微醉,意识模糊。
- 天风谁佩环: 诗人思索着天上的风儿,似乎在询问是谁的装饰。
- 夜凉乡梦远: 夜晚的凉意让人思乡,乡愁渐远。
- 先到凤凰山: 诗人的思念之情向着理想中的凤凰山飞去。
修辞手法:
- 比喻: “天风谁佩环”,暗示风的轻盈和神秘。
- 对仗: 诗句中相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 荷花、笛声、月亮等意象构成了诗的自然背景,增强了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及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宁静、和谐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 代表团圆和思念。
- 水亭: 象征着宁静和悠闲的生活。
- 笛声: 代表着音乐与情感的交流。
- 荷花: 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凤凰山: 代表着理想和美好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瑞琳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凤凰山”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回忆
B. 理想的归宿
C. 自然的风景
D. 乡愁 -
诗人喝酒的状态是? A. 清醒
B. 醉酒
C. 半醒醉
D. 没有喝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水调歌头》 - 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中秋夜定香亭吹笛》: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描绘和思乡的情感,但《静夜思》更直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而《中秋夜定香亭吹笛》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