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寺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47:31

僧舍依深竹,幽寻到竹间。

一声清磬外,人世说谁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舍依深竹,幽寻到竹间。一声清磬外,人世说谁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的住处,座落在深竹林中,幽静的环境使人不禁深入竹林寻访。外面传来一声清脆的磬声,反观世间的人,谁又能在喧嚣中保持闲适呢?

注释

  • 僧舍:僧人的住所,这里指寺庙中的僧房。
  • :依靠,依偎。
  • 深竹:深密的竹林,形容环境幽静。
  • 幽寻:幽静地寻访,暗示探索内心的宁静。
  • 清磬:清脆的磬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寺庙中。
  • 人世:世间的人,这里指的是俗世中的人。
  • 说谁閒:指的是谁能够保持闲适、从容的态度。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清磬”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在寺庙中常用以传达时间和提醒修行的僧人。而“人世说谁閒”则可看作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象征着对现实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介龄,明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佛教题材为主,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诗作可能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诗人游历至云峰寺时的感悟。寺庙的静谧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激起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僧舍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首句“僧舍依深竹”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深竹环绕的居所让人感到与世隔绝,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接下来的“幽寻到竹间”则更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这种静谧环境的向往与追求。清磬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引发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最后一句“人世说谁閒”则是诗人的哲学思考,质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谁又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宁静,反映出一种对世俗的冷静观察与思考。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自然风光的描写,又有人生哲理的探讨,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精神追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僧舍依深竹”:描绘出僧舍的环境,强调了竹林的深邃与幽静,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状态。
    • “幽寻到竹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环境的向往,及其在其中的探索。
    • “一声清磬外”:引入了外在的声音,象征着世俗的干扰。
    • “人世说谁閒”:结束句反思世人,在喧嚣的生活中,能够保持闲适心态的人又有多少。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绘环境,后者描绘内心的寻求。
    • 隐喻:清磬声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世俗的纷扰之间的对立。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同时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展示了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僧舍:象征着宁静与修行的地方,代表着一种超脱。
  • 深竹:象征着自然的幽静,暗示内心的深邃与安宁。
  • 清磬:代表着佛教文化的影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觉醒。
  • 人世:象征着繁杂的现实生活,对应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僧舍依深竹”意味着什么?

    • A. 僧舍在深山中
    • B. 僧舍在竹林旁
    • C. 僧舍被竹子覆盖
    • D. 僧舍很吵闹
  2. “一声清磬外”中的“清磬”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声音
    • C. 一种花
    • D. 一种鸟
  3.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反感
    • C. 超然
    • D. 冷漠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刘介龄的《云峰寺 其二》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更强调了内心的思考与对世俗的反思。王维的诗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而刘介龄则在自然的背景下更深入地探讨了人心与世事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介龄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